近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各行各业引起热烈反响。当前,文旅行业正处在复苏振兴发展的关键节点,该如何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发挥优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记者专访多名国内旅游专家,就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及广东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等话题进行深入分析,建言献策。
中山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保继刚:
大力发展“+旅游”而非“旅游+”
南方日报:经受了3年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后,我们应当对旅游业有哪些新的认识?
保继刚:一是要重新认识旅游业的脆弱性,二是要大力发展“+旅游”而不是“旅游+”。“+旅游”首先是要认识到旅游业的脆弱性,这一次疫情告诉我们,对旅游业的脆弱性和恢复能力要有同等认知。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旅游业出现迅速恢复的态势,旅游话题热度攀升,大家更多谈的是旅游业的恢复力或韧性,但不要忘了旅游业的脆弱性。脆弱性与恢复力,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应该回到替代性发展、包容性发展的思路上,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庞大的投资额。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调整旅游供给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以“+旅游”而不是“旅游+”的方式推进旅游供给体系建设。实际上,我们深入分析旅游产生的理由就不难理解,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人的需求不断提升,旅游的行为就大量出现。当前高铁机场等基础设施已日益完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能够提升住宿、交通的重复利用率,“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局面更易于达成。
南方日报:近年来,周边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发展亮眼,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新作用?
保继刚: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没有产业,乡村难免会出现空心化和衰落。以西双版纳为例,20年前我去当地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聚居地基本都是山地,生活条件较差,但是他们祖先种的古茶树还在。近些年普洱茶火了,依靠古茶树,以普洱茶为特色的产业在当地发展了起来,他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与此同时,在普洱茶的效应下,当地的旅游也发展起来了。
全球化的结果是生产往成本低的地方集聚,旅游行业也是如此。所以,旅游成了有资源或区位条件较好乡村发展的抓手,但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发展旅游,大城市周边位置比较好的乡村可以发展,西部资源很有特色的地方可以发展……旅游吸引物品位的高低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以中山大学“阿者科计划”项目为例,这一项目最核心的一点,实际上是重新确认了当地村民为旅游吸引物的所有者,村民以旅游吸引物入股占70%,政府出资300万元占30%,中山大学提供智力援助,共同推进这一计划。在这一项目的发展过程中,当地的生产空间——梯田,阿者科村村民的生活空间——村落,成为了旅游吸引物,旅游者愿意支付门票去参观体验,由此带来的附加效益,大部分归还给了村民。至今,这一项目已举行了6次乡村旅游发展分红大会,累计分红78.51万元,全村65户户均累计分红12078元。
发展乡村旅游应当理清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和土地、土地上的附着物以及土地产生的无形价值与农民的关系。在乡村旅游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不要总是围绕资本和招商引资运转,实际上,有些地方并不需要太大投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
盘活存量资源 释放发展新动能
南方日报:您认为存量资源的空间价值挖掘是最重要的旅游业拓展方向,如何挖掘存量资源的空间价值?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这一存量资源包括哪些?
厉新建:旅游的发展跟其他领域的发展一样,总是在增量资源的注入和存量资源的挖潜中不断向前。以往人们相对而言更关注资源的景观价值,习惯于把资源开发成某个具象的景观化产品,资源以及依托资源而形成的景观是主体。如果以景区为例,这种思维自然就形成了门票思维,如果过于依赖门票的话就演变为所谓的门票经济。
但实际上我们会发现,“小蛮腰”作为广州的标志性景观,绝不只是让人们围着它转一圈拍张照收点钱,而是将“蜘蛛侠栈道”“极速云霄”“旋转餐厅”“摩天轮”等休闲消费业态植入其中,充分利用“小蛮腰”的空间价值。如果我们把“小蛮腰”替换成旅游景区,同样可以发现,景区最大的价值可能不是门票收入,而是将整个景区景观和环境作为背景,将植入到景区空间的其他业态作为前景,景区的运营可能就打开了全新的空间。
以此类推,在城市公园这样的公共空间中可以植入无动力乐园、房车露营等更新换代的业态来激发公共空间的价值。通过文体旅融合,将体育活动、户外运动、自然休闲等业态植入景区,尤其是植入最新的时髦潮玩消费业态(如飞拉达、尾波冲浪、动力三角翼、滑翔伞等),可以极大改变景区的空间价值。
还有酒店其实不仅仅具有住宿的功能,还可以成为剧本杀等业态以及地方特色文化乃至演艺展示的空间。从这个角度看,几乎所有的存量资源都值得再用空间思维琢磨一遍,让景观(本体)退居次位成背景,而让景观(本体)空间中植入的业态成为前景,在前景和背景的互换中找到全新的价值实现路径。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遗产保护、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之中都存在着拥有巨大空间价值的资源。比如,以往的遗产保护主要是“围起来”“罩起来”“关起来”,现在的遗产保护是要“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将文物建筑开辟为休闲体验空间,把民宿、客栈、茶社开进文物建筑就是利用了文物建筑的内部空间价值。
南方日报:最近几年,文旅新场景新现象涌现,您认为哪些新业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厉新建:近段时间以来逐步开始规模化、社会化发展的露营,以及各地开始关注或加力的“微旅行”,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是值得期待的。
以露营为例,作为重要的户外休闲方式,露营的户外空间属性跟人们与生俱来的亲自然情结密切相关,它不仅是一种旅游休闲活动,还是人们重新亲近自然、向自然学习的一种方式。同时,露营旅游发展具有很强的赋能作用,可以解决乡村低效地、闲置地的提质增效问题,丰富目的地和传统旅游企业的消费业态,增强其吸引力。此外,露营地建设也有助于优化旅游供给结构,释放休闲消费潜力。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
要充分认识旅游经济的社会属性
南方日报:您提出,旅游业面临理念重构和实践创新的现实课题,理念重构指的是什么?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需要建立怎样的理念?这些理念如何指导市场主体进行创新?
戴斌:第一是发展理念的重构。过去40年旅游业的发展理念几经变迁,不管是创造外汇,还是拉动经济增长点、助力现代服务业,都在强调它的经济功能,但我们在发展旅游、继续强调旅游经济属性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旅游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老百姓有得游、游得起、游得开心、玩得放心,是我们必须坚持也要坚持好的发展导向。
第二,在发展的模式上,要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当旅游的发展从量的增长走向质的增长,从资源驱动型走向科技、文化、艺术等新动能驱动的时候,我们的发展方式必须要转变,要更加强调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们要时刻把“广大游客是否满意”“旅游发展动能新还是不新”“旅游市场主体竞争力强还是不强”作为必须要回答好的三个问题。
第三,在发展路径上,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在发展的路径中,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培育一批能够承载发展目标的市场主体,还要推出一批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产品。
南方日报:当前,广东正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您认为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广东可以从哪些地方着手?
戴斌:首先要高度重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的旅游休闲市场。过去这些年,粤港澳大湾区现象级的创新,不管是世界之窗、华侨城还是长隆野生动物世界,都是在首先满足当地居民的休闲旅游需求。大湾区市民和本地区居民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城市群最重要的市场支撑。要下决心去研究“一小时生活圈”和老百姓到底要什么,然后再去研发相应的产品。要让市场牵引产业发展走向。
第二要充分用好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一个好的旅游目的地,不仅要让人看到文化的遗产,更要看到未来。所以我们要在研究市场的同时,充分梳理当代旅游发展的资源和动能。当代人的生活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的动能。
第三,要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创新引领力的市场主体。我们希望有更多具有创新引领力和国际知名度的市场主体能够发育成长起来。支撑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还是广大的市场主体。我们既要重视大集团的作用,也要培育更多创新创业的案例。
第四,要充分发挥香港与深圳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澳门和珠海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优势,以及发挥整个粤港澳合作的优势。要让更多香港、澳门的生产要素和内地大湾区九市的市场资源结合起来,让人员和要素更加有序、便利地流动。
最后,要让合作开放共享成为旅游发展的思想共识和精神动能。粤港澳大湾区从来都走在中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前列,也应当成为旅游休闲创新发展的前列。不要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只要广大游客愿意到访的,就是旅游产业发展所依赖的创新业态。希望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进程中,大湾区能够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更多可供借鉴的样本。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院长、讲座教授宋海岩:
进一步打通粤港澳合作渠道
南方日报:粤港澳大湾区正迎来发展的关键阶段,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建设将为大湾区旅游产业带来怎样的机遇?香港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宋海岩:这些政策会鼓励更多的港澳企业或创业人士前往内地、大湾区发展,包括在国际上有领先地位的香港服务行业,进入内地后能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商业人流的增加,带来的是商务旅游的机遇,现代化的休闲度假配置也会随之增多,休闲业在商务旅游的带动下会一起发展起来。
香港将能起到“样板”作用。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香港跟国外接触比较密切,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下,香港能够把一些优秀的商业治理经验引入内地,形成好的示范效应,带动大湾区的旅游业和服务业跟国际接轨。
此外,在“双循环”的战略背景下,香港可以作为“门户”,扮演好外循环中进口和出口的角色。在吸引外资推动内地行业复苏的同时,香港稳定健全的金融市场也是内地对外投资的重要抓手。
南方日报:当前大湾区的文旅产业有怎样的优势和提升空间?
宋海岩:粤港澳大湾区形成的平台和机制优势是大湾区文旅产业发展中所具备的最显著优势,这是任何旅游目的地都不具备的特质。
在此背景下,外国游客可以将与国际接轨更紧密的港澳作为了解中国的首站目的地,体验到中国的文化,进而对到大湾区和内地旅游产生更多的兴趣。
另外,大湾区的各个城市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如在国际上知名度颇高的佛山武术、粤菜等。大湾区应该发挥自身的文化影响力优势,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前来旅游。
接下来粤港澳三地如何进一步打开合作渠道,包括推出简化过境签证的政策等,是需要讨论的问题,因为这对吸引高质量的国际游客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大湾区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文旅产业集群,粤港澳三地的文旅产业集群形成了互补的格局,酒店业总体来说也是比较发达的。在原有休闲度假产业的基础上,大湾区还可以根据人们的现代旅游需求,挖掘新兴的业态,包括以自然为主体的探险旅游、体育旅游等。总体来说,大湾区的新兴文旅业态和场景仍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如能打造出相配套的产品、形成产业链,就会诞生较为成熟的文旅产业集群。
原标题:旅游业步入复苏进程,业内专家为加快发展建言献策 为广东高质量发展贡献文旅力量
原文链接: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302/01/content_10049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