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主任、关节外科主任盛璞义教授团队成功开展一例国产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这是该院顺利完成的首例此类手术,国产机器人让手术过程更精准、快捷,极大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更有望延长人工膝关节的使用期限。1月以来,该团队已累计完成近20例同类手术。
机器人辅助让手术更精准更个性化
68岁的章姨(化名)双侧膝关节罹患重度膝骨关节炎,进展到几乎不能走路的地步,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去年8月,她先接受了左膝关节的置换手术。
随着国产机器人技术的逐步应用,经过全面专业的评估分析后,盛璞义决定为章姨的右膝关节施行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手术。
如果把传统由人工完成的手术比喻成在普通车床上加工零件,那么在机器人辅助下的膝关节置换手术就像是升级到了数控车床上。
术前,手术团队对章姨进行下肢CT扫描,准确呈现骨骼立体信息,多角度观察截骨和假体安装效果,并进行关键数据的测量,与医学工程师们共同制定出个性、精准的手术方案。
“以前,手术团队设计一整套方案可能需要两个多小时。如今在配套AI软件的帮助下,20分钟就能出一套方案,医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估和微调。”盛璞义说。
手术的过程由机器人全程辅助,术中,机器人根据预设的指令,自动调整机械臂末端摆锯位置和角度,使截骨锯片自动对齐手术规划的截骨平面,盛璞义轻推机械臂,截骨操作就顺利完成。
机器人如何让手术变得更精准?一方面,机器人能实时显示股骨和胫骨相对位置以及截骨屈曲和伸直间隙,手术医生根据患者膝关节软组织张力情况,实时对截骨参数进行调整,进一步增强了手术对软组织平衡的把握。
另一方面,与手术医生相比,机器人不会疲劳、操作不会变形,既可以显著减少传统手术髓内定位带来的术中出血、脂肪栓塞和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又确保了截骨的精准性和稳定性,且摆锯运动范围被限制在安全边界线内,能有效保护侧副韧带、血管等重要软组织,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有望延长人工膝关节使用期限
与以往10-14日的住院时间相比,采取机器人辅助的手术创伤小、出血少,病人5天左右即可出院回家休养。不仅如此,机器人辅助的优势还体现在远期效果上。
膝关节置换手术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置换后的机械力线尽量匹配患者原本的机械力线。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让置换的人工关节“和天然的越像越好”。
盛璞义说,以往人工手术大概有七八成的把握,能把力线的偏差角度控制在3度以内;以章姨这次手术为例,力线偏差角度缩小到了2度,而随后的近20台手术中,力线偏差角度基本被控制在3度以内,有的更达到了0度,几乎毫无偏差。
“力线准不准,会极大影响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效果。”盛璞义介绍,如果偏差很大,一方面会影响病人的康复过程,另一方面会影响人工膝关节的使用期限。一般而言,人工膝关节能使用15至20年,人工髋关节可能达到30至35年,而在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前提下,这个使用期限有望得到延长。
原标题:国产机器人为68岁阿姨换膝关节,更快更准还能延长使用寿命
更多报道:
【羊城晚报】国产机器人做换膝手术,人工关节使用寿命更长!
https://6nis.ycwb.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20643/51755336.html?isShare=true
【广州日报】国产机器人助阵!68岁阿姨换上全新膝关节
https://pc.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detail/1978925
【广州台】机器人辅助 中山一院完成多例全膝盖关节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