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农历二月十三),由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办的“在社区·新活力——探寻非遗在社区传承的可持续发展”广州市“非遗在社区”专题研讨会在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举行。
省内非遗领域的专家学者、广州市各区非遗保护中心的一线工作者代表共计近30人齐聚,探讨如何激发社区非遗传承活力和非遗如何服务社会善治,并至南海神庙调研2023年广州市“非遗在社区”典型孵化案例之一——“波罗诞”千年庙会。本次研讨会总结出“社区内发、政府指导;学术引领、长效孵化;共建共享,社会善治”的“非遗在社区”的广州模式,发布了国内首个地市“非遗在社区”田野报告。
十个田野点体现“非遗在社区”丰富样貌
非遗在社区文化生态里有着怎样的“自组织”运作?非遗对社区居民生活发挥着怎样的意义和价值?社区居民在众多文化选择权里为何仍热衷于非遗?带着这些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需研究的命题,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张文义副教授团队在研讨会上首次公开发布了2022年广州市“非遗在社区”主题调研成果,包括学术论文《“非遗在社区”与人类学的社区研究》以及田野调查报告《广州市“非遗在社区”研究》。
2022年,是广州市“非遗在社区”工作模式的探索之年,在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的推动下,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团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工作,通过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翔实分析了沙湾古镇、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车陂扒龙舟、珠村乞巧、东漖街道“南粤巧手工坊”、岭南古琴“七木琴社”、从化水族舞、猎德龙狮、南武文润学校中医药文化、越秀山客家山歌墟等十个广州市“非遗在社区”典型案例,这也是对广州非遗在社区整体样貌的首次全面梳理。
十个田野点中,车陂扒龙舟、珠村乞巧与东漖街道“南粤巧手工坊”皆以社区党建或基层治理为导向,使非遗嵌入社区的政治经济资源分配过程或组织架构中进行保护与传承,突显非遗的社会性特征;而非遗的文化性特性则重点以七木琴社、从化水族舞与猎德龙狮为例,展现了非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如何承载意义、身份象征与精神价值;非遗的日常性主要体现在南武文润学校的中医药文化与越秀公园客家山歌两个案例中,非遗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实现了与社区生活、个体生命历程等生活表象的结合;而沙湾古镇和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的非遗生态,则呈现社会性、文化性与日常性“三性合一”与“三性分离”的实际情形。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段颖教授强调:“非遗在社区”的关键是发掘、提升非遗在社区的活力,创造非遗传承的外源动力与社区内生机制的有效连接,促进政府、市场、专家、传承人、地方民众以及博物馆、文化馆、文创团队、大众传媒等多方协作,融合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激发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共同推动新时期的非遗传承与发展,让非遗真正活起来,火起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张文义副教授指出:人类学从整体性的角度看待非遗。非遗不仅活在传统中,接收先辈的力量和精神,也活在社区中,让人们活成现代人的模样。因此,国家力量、市场力量和文化传统都是影响非遗的基本力量,我们需要看到非遗不是一个需要保护的古老事物,而更应当探讨非遗如何成为人们的生活仪式、记忆、人生和职业发展助力、社区经济发展的契机和资源。
以人民为中心呈现非遗社区传承百态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广州市的“非遗在社区”工作。中山大学民俗学教授刘晓春表示:广州市的“非遗在社区”的非遗保护实践,较好地实现了社区内生与政府、学者共同推动的结合,如珠村乞巧通过政府的外在影响、学者的研究而激活了民间传承,而车陂龙舟则从内发传承而产生了良好的外界影响。华南理工大学储冬爱教授表示:广州市的“非遗在社区”以乞巧这一典型个案来看,它将学校教育融入社区,打破了围墙与社区的物理界限,很好地彰显了广州非遗是如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随着“十四五”时期非遗保护领域更加强调统筹城乡建设、社会治理、营商改善的“系统性保护”,广州正致力将“非遗在社区”工作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经过2022年广州市“非遗在社区”学术调研、平台搭建、典型孵化等一系列探索,形成了“社区内发、政府指导;学术引领、长效孵化;共建共享,社会善治”的“非遗在社区”广州工作模式。
2022年6月,“广州非遗开放日”围绕“在社区,发现非遗迷人光彩”主题,围绕商业空间、人居空间、教育空间、公共空间4个社区类型空间,广泛发动全市各社区组织了79个非遗开放点,线下参与人次达10万,线上参与人次达400万以上,推动非遗开放式融入社区居民群众的生活。2022年6月-12月,基于社区诉求和调研成果,对车陂扒龙舟、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越秀山客家山歌墟、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沙湾古镇等案例开展了5场主题孵化活动,联合政府相关机构、本地居民、传承团体等力量,协助社区提升非遗传承活力,充分发挥非遗在加强社区治理、增进社区凝聚力、维系邻里和睦关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记者了解到,2023年,是广州市“非遗在社区”工作模式的深化之年,将以本次专题研讨会成果和波罗诞为基础和开端,继续联动政府有关机构、高校、传承群体和社会力量,发挥各方优势,进一步针对“非遗在社区”典型案例进行调研、孵化和宣传。包括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合作为期三年的“非遗在社区”主题系列调研,对沙湾古镇等多个田野点进行深度调研,持续探寻非遗“社会性、文化性、日常性”的有机融合;与红线女艺术中心联合推进“粤剧在社区”孵化;通过“珠水同舟——粤港澳青年非遗研学”“留光溢彩——广州非遗系列演出”等文旅活动孵化社区非遗旅游资源等。
原标题:又是广州!国内首个地市“非遗在社区”田野报告发布
更多报道:
【南方都市报】广州市“非遗在社区”田野报告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