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全国两会。作为高校管理者,高松长期致力于培养有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作为一位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建议加大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长期稳定支持,走实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谈两会建议
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央地共建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
记者:今年全国两会,您比较关注哪方面的内容?带了什么建议参会?
高松:我比较关注教育、科技领域,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的内容。今年全国两会,我准备了两份建议:一是加大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二是我跟宋尔卫代表建议央地共建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通过试点探索新时代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第一份建议关于基础研究。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快速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的“主力军”作用愈发明显,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尽快完善基础研究支持机制,提高稳定资助力度。比如,通过现有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杰出科学家长期支持计划等。
通过这些举措,鼓励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围绕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的自主选题研究,充分考虑从0到1的原创性探索、关键技术的基础科学问题攻关研究;增加“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101计划”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计划,提高生均拨款,大力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走实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源源不断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第二份建议关于央地共建高水平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医学人才的培养对于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具有决定性意义。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强强联合下,开启了在多学科平台上培养医学人才的新局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合校促进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同时,医学教育的完整性被削弱、医学教育的独特性被忽视、资源投入不足等弊端也逐渐显现。
我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医学部主任、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代表一起提出建议,协同中央和地方政府、社会、大学等各方力量,共同支持和促进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建立更完善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与卫生健康事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的新时代医学拔尖人才。
一是以服务国家卫生健康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推进教育部、国家卫健委与地方政府等形成合力,共建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提升高水平医学教育质量。
二是以服务国家区域卫生健康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地方政府大力支持部省市共建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地方政府在将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纳入地方高水平建设,加大支持和投入的同时,可通过质量评估和社会回馈评估等方式,验收共建成果,实现区域医学教育和医疗水平同步提高。建议全国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积极参与试点央地共建模式。
三是综合性大学要心怀“国之大者”,深化医学教育机制体制改革,争取央地共建全面提升医学教育质量,服务国家与地方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中山大学于2022年底成立了医学部,统筹协调整个医科8个学院、10家附属医院的医学教育。中山大学期望能做央地共建促进世界一流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试验田”,为大湾区建设世界医学人才高地和国际一流医药创新中心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谈人才培养
培养更多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记者:您曾在北大、华工工作过多年。这些年的工作经历,为您执掌中山大学带来哪些宝贵经验?
高松:高校的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使命是培养有创造性的、能够引领社会的发展,甚至是对整个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人才。
不管是在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还是在中山大学,我都致力于培养有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这一初心没有改变,无论哪个阶段的工作思考、观察研究、措施完善也是围绕立德树人这个出发点去推进的。
记者:您到中山大学工作后,全校春季工作会议和秋季工作会议都聚焦人才培养。在这个历史节点,中山大学为什么会如此重视人才培养?
高松:大学的使命是立德树人、人才培养,这是大学的立身之本,也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所在。
中山大学历来重视人才培养,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积极探索具有中大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近年来,中山大学“三校区五校园”经过整合、增设,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学校综合性办学优势和特色愈发凸显,已形成文、理、医、工、农、艺融合发展的办学格局。中山大学一直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生均占有资源的质和量一直在稳步增加,教师队伍的质量也明显上升。但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们还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
我们分别在去年5月和12月召开了主题为人才培养的学校春季、秋季工作会议,聚焦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提出“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十六字人才培养理念,将教与学的重心真正转移到“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上来。其中,“加强基础、促进交叉”侧重教育教学的结构体系与内容方面的改革思路与方针,“尊重选择,卓越教学”侧重教育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方面的改革构想与措施。我们将充分激发学生、教师和学院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加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更多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全面优化提升育人环境
记者:中山大学将会从哪些方面“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才?
高松: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能力。为此,中山大学稳步开展学部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系列措施,全面优化提升育人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把“三个最大限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生主体性的构建、弘扬与提升。我们要倡导“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努力实现“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任务,要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如何合作、如何生存,以适应未来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挑战;学生的学习目标,要从只为“应付考试”转变为通过个性化自主学习,使自己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主动发展。
二是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教师分系列聘任体系,探索对教研系列、教师系列、专职研究系列三类教师进行分系列设岗、聘用和考评,为不同系列的教师提供有预期的职业发展路径。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鼓励教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实现“近者悦、远者来”,营造安心舒心才能专心潜心做大事的良好环境。
三是稳步推进学部制改革。中山大学已经成立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理学、工学、信息、医学等七个学部。学部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发挥在跨院系、跨学科教育方面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院系之间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共建,夯实跨学科教育的基础,促进跨学科教育向纵深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谈学部制改革
健全学术治理体系,提升自主培养人才的水平
记者:为什么要推行学部制?学部制改革后,将如何运行?
高松:我们推进学部制改革,目的是健全学术治理体系,激发院系活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学科交叉,更进一步提升自主培养人才的能力水平。
近年来中山大学快速发展,在广州、珠海、深圳有“三校区五校园”67个院系,有一些学院的专业是相同或相近的。学部主要由相同和相近学科院系组成,设置有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其主要职责包括统筹学部内院系学科规划与布局,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标准、学位授予标准、教师评聘标准等,构建“学校—学部—院系”三级学术治理体系,促进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部内或学部间跨学科教育和研究,提高学科建设整体水平。学部的设立将有利于统筹相同和相近学科的人才培养标准、学术标准与学术评价。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山大学已先后成立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理学、工学、信息、医学等七个学部。以医学部为例,我们有8个医科学院,10家实力强劲的附属医院。成立医学部,可以统筹整个医学教育,从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到继续教育,完善医学教育的完整性,这也是为争取中央和地方共建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做一个基础性的工作。
谈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超六成成果转化落地大湾区企业,超七成毕业生选择建设大湾区
记者:中山大学地处粤港澳大湾区,面临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如何深度服务国家战略和全方位支撑广东高质量发展?
高松:中山大学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建设力量,是湾区引才育才的主力军,主动参与、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希望能够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能够做出更大的贡献,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山大学现在在粤港澳大湾区三个核心城市办学。我们传统的优势学科是文、理、医,为了更好地服务大湾区,在继续保持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我们发展了“新工科”,特别是在深圳和珠海布局了近20个工科学院,中山大学工科的教师队伍从原来的10%左右,增加到了将近13。我们在深圳还发展了“新医科”、建设了附属医院,助力深圳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升级蝶变,大力发展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学科。这是我们从学科布局上更好地跟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结合,去服务好湾区的产业发展。
在科技服务方面,最近几年,我们跟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些科研机构,例如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进行联合攻关,联合培养研究生;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加强合作,进行联合研发。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仅2022年,中山大学成果转化合同金额5300余万元,转化专利103件,转化数量质量稳步增长;“十四五”开局之年的2021年,中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到账金额均超过“十三五”总和,其中超过六成的成果转化落地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例如,体现综合性大学优势的计算机学院黄凯教授和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联手的“眼科手术机器人”成果转化项目、生命科学学院苏薇薇教授团队“柚皮苷药物”成果转化项目等都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中大智慧。
在人才培养方面,近年来平均每年毕业生一半以上留在大湾区就业,最近三年更是每年超过70%的毕业生选择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他们大多进入了医疗、公共卫生、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核能等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福祉高度相关的行业或者领域。
在推动粤港澳三地合作方面,2016年中山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和澳门大学联合成立了粤港澳高校联盟,三个学校轮流主办年会和校长论坛,深化三地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并且已成立了40余个专业联盟,促进各个专业学科的交流。
原文链接: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id=1988935#/detail/1988935?site4&columnI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