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创新”。这让一直关注医学高等教育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有了更多期待。
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事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192所举办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其中81所为综合性大学,24所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不过,我国医学院校数量仍然不足,尤其缺乏优质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而且,国家层面对医学教育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人才培养管理部门与用人管理部门等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医学教育工作协调难度大,建立起切实有效的医教协同工作机制是一个挑战。”高松指出。
他认为,上述问题与多年前的高校合并有关。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强强联合下,开启了在多学科平台上培养医学人才的新局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合校促进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同时,某些弊端也逐渐显现。”
专业的医学类高校合并到综合性大学后,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一部分,即综合性大学的医学教育。“这让医学教育的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医学教育的独特性被忽视,资源投入不足。“高松说。
高松解释,医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和临床教育相统一的完整体系。部分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在合校后归口综合大学管理,医学院成为大学统一管理下的二级学院,附属医院与医学院(部)演变成平行关系,二者之间原有的统筹与衔接链条断裂,削弱了了原本以临床医学为核心的更广泛的医学知识体系和教育架构的完整性,医学院(部)对附属医院临床教学的同质化管理和质量控制力度降低,导致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有所下降或者面临下降的风险。
“医学教育处于卫生和教育两个重要社会系统的交界,具有独特的活力。其学科属性多、知识面广、学科教育结构呈现榫卯关系、人才培养周期长、实验实习多,办学投资大,成本高,决定了其在架构支持、制度保障、资源配置上与其他文、理、工学科不同,这就需要在综合性大学统筹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争取更大、更多渠道的资源投入,建立更高效的协同机制。”他说。
事实上,综合性大学的医学教育问题也已引起国家重视。2017年和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颁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系统推进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统筹管理。实化医学院(部)职能,完善大学、医学院(部)、附属医院医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保障医学教育的完整性。要求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加快推进与省级人民政府共建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共建院校办学能力和水平。
高松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多所综合性大学对医学院(部)机制改革、构建央地共建模式等进行了探索。
“根据这些学校的初步反馈,通过央地共建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既能发挥综合大学的多学科整体优势,又能通过共建托管的机制优势,尊重医学教育的特殊性,保障医学教育的完整性,为学制长、成本高、横跨教育及卫生两个系统的医学教育,提供了与外部资源的对接机会,争取更多办学资源,并加强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融合,是推动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他说。
因此,高松建议,以服务国家卫生健康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推进教育部、国家卫健委与地方政府等形成合力,共建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全面提升高水平医学教育质量。
“通过共建,拓宽对医学教育的支持和投入途径,协同为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足够的基础资源,譬如教育部和卫健委等部门可以在研究生指标、基本建设项目、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以及国家重大项目安排上,对共建综合性大学医学部(院)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考虑。”他说。
此外,地方政府的支持也非常重要。高松认为,地方政府将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纳入地方高水平建设,加大支持和投入的同时,可通过质量评估和社会回馈评估等方式,验收共建成果,实现区域医学教育和医疗水平同步提高,并促进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建议全国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积极参与试点央地共建模式。
“协同中央和地方政府、社会、大学等各方力量,共同支持和促进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建立更完善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与卫生健康事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的新时代医学拔尖人才,是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松表示。
原文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f48a91fff8604441a3b385979c153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