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中山大学旅游学院2022级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首届乡村振兴班赴开平实践教学基地,深入开展为期4天的现场教学。20名来自广东、海南、四川、贵州等地的在职学生在中大旅院教授团队和行业导师的带领下,走访调研开平碉楼与村落、赤坎古镇、百合镇、蚬冈镇,共同解剖开平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
创新教学模式
将实践课堂办到乡村一线
18日,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在赤坎古镇赤子广场举行中山大学MTA乡村振兴班开讲仪式。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培养与质量处处长刘鹏图在致辞中表示,多年来,中山大学旅游休闲学科一直在软科世界一流大学排名中位居全球前五、全国第一。中山大学MTA专业学位项目是全国首批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项目,自2011年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设置以来一直稳居国内第一。中大MTA乡村振兴班全名为“以文旅康养促进乡村振兴集中授课班”,是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面向国家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健康中国等重大战略,依托旅游休闲学科的雄厚科研与教学实力,结合MTA专业学位产教融合的发展方向,持续提升培养质量、不断改革创新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乡村振兴班的培养模式以现场教学为主,建设开平、阿者科等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将实践课堂办到乡村一线。这种办学模式是中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的一次积极有益尝试。
开平市委常委、赤坎古镇党工委书记陈杰文在致词中提到,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曾派驻300名博士生进驻开平旅游监测点,共发表过50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对开平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据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何莽介绍,为疏通MTA传统教学的堵点,真正做到产教融合,乡村振兴班以乡镇一线文旅业精英为招生对象,采用非全日制集中授课模式,旨在培养乡村振兴的文旅操盘手,对接国家在乡村建设与发展中的人才需求。目前中大旅院拟在全国遴选20个各具特色文旅示范村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并派出教授团队与行业导师一起联合该村操盘手,共同解剖以文旅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要素与模式,将鲜活案例进行理论提升后编写出案例教材,形成可复制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通过现场教学让MTA乡村振兴班同学能够马上运用于当前工作之中。
据悉,目前现已在开平碉楼和赤坎古镇、云南哈尼梯田的阿者科村等地完成乡村振兴班的案例教学点建设工作。
创新课程体系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现场教学是中大旅院MTA的办学特色之一。何莽介绍,与传统课程体系不同,乡村振兴班的课程体系将8门MTA专业必修课(即旅游产业与经济分析、旅游目的地开发与管理、旅游营销、服务运营与管理、旅游规划与战略、旅游投资与财务管理、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旅游电子商务)和现场教学点的实际案例相融合,由项目操盘者亲身讲述文旅项目的从无到有的历程以及发展模式,针对性、实操性更强,一方面利于学生在接触鲜活案例的过程中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另一方面亦为当地文旅管理部门和文旅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解决方案。
同时,由“学界导师+行业导师+学生”形成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界导师、行业导师与学生之间单一对应模式。
记者留意到,4日的教学安排中,不仅有乡村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文化消费、文化生产与文旅融合,资本下乡与乡村社区营造等理论课程,还有当地文旅项目的操盘者开平市委常委陈杰文、开平市决策咨询专家彭耀根、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邝积康等作为行业导师,对赤坎古镇保护开发历史、开平碉楼世界遗产申报及其早期运营等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扎实的课程安排受到乡村振兴班同学的一致好评。来自贵州省文旅系统的刘政良表示,有别于一般的行业培训和实地考察,中大旅院MTA乡村振兴班的教学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日后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谢锦桂是一位来自茂名信宜的乡村基层干部,他对乡村文旅项目的开发与运营颇感兴趣,经过赤坎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他表示收获颇丰,希望能够进一步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所在的村镇贡献力量。来自海南文旅行业一线的梅蕾表示,MTA设置的理论+实践课程,令其对文旅行业和产业的认识更为全面,思考更深入,她希望自己未来学以致用,解决更多问题。
原标题:创新模式!中山大学MTA首届乡村振兴班赴开平现场教学
原文链接:http://gd.news.cn/newscenter/2023-03/20/c_1129447803.htm
更多报道:
【中国农村网】把实践课堂办到乡村一线,中山大学MTA首届乡村振兴班开平开讲
http://www.crnews.net/kjjy/953723_20230319020124.html
【南方日报】创新模式!中山大学MTA首届乡村振兴班赴开平现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