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总统此行为什么选择来访广州和中山大学?释放了什么重要信号?4月6日,记者专访了中大哲学系教授、中大西学东渐文献馆副馆长、法国人梅谦立先生。
梅谦立指出,法国是最早去中国学习的西方国家。168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五位耶稣会士以天文学家的名义来华,开拓中法科学合作,向法国国内大量介绍中国。1814年,法兰西学院创立全欧洲第一个汉学教席。几十年之后在英国、德国、意大利才有类似的汉学教席。如此,法国很早开始理解中国,并非常尊重中国,甚至在法国产生“中国热”。“近年来,由于中国的迅速发展,有的西方国家不太愿意理解中国,而马克龙总统访华恰恰表示了法国高度关注中法关系的重要性。”梅谦立说。
“此前,马克龙总统到访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会谈重点是外交关系;他也曾到访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关注点是经贸合作;这次他选择了广州,意在推动文化教育交流。”梅谦立介绍说,四百多年前,中法关系在广州“萌芽”。1698年,第一艘法国商船来到广州,开启中法贸易关系。此后,几乎每年有法国商船来广州,而这种关系不局限于贸易,也包括科学文化交流。1698年,十几位法国耶稣会士随同“安菲特利特号”来华,他们有些属于法国皇家科学院会员,后来他们与中国科学家一道参与天文观察和地球测量。有些耶稣会士则来自文化界,他们在中国介绍欧洲哲学历史等,并通过书信向欧洲介绍中国的儒家经典、历史、地理等。
梅谦立说:“这说明了中法关系一开始就是比较全面的关系,包括外交、贸易、文化,而文化方面是最基本的,因为只有两个文明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才有可能发展外交和贸易。因此,马克龙总统这次选择了中大,释放出文化教育是中法关系重要基础的信号。同时,他的来访也有望推动疫情期间受到影响的留学合作恢复常态化,以后我们能在中大等高校见到更多的外国留学生了。”
除了研究中法的外交、贸易、文化和宗教交流历史外,梅谦立还开设了“18世纪法国哲学”的课程,讲授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他认为,启蒙思想对法国有很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有很重要的影响,不过,很少人意识到法国启蒙思想家也受到了中国的影响,比如他们发现了中国科举制度比欧洲传统的封建制度更优越,效法中国来建立法国的行政管理制度。2017年,法国著名哲学家马里翁来到中大做讲座,2020年他在法国出版新著作,此后梅谦立带领博士生研读这本著作。他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到法国思想的最新发展,也身体力行地和法国人讲真正的中国故事。
原文链接:https://6nis.ycwb.com/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20138/51868648.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