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广州5月25日电(通讯员柳成雅、王宁)5月20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高峰论坛在中山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人民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与出版机构的专家学者相聚一堂,聚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余敏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韩庆祥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陈有志主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高峰论坛
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余敏斌在开幕辞中指出,在全党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举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高峰论坛,以实际行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体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推动贯彻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韩庆祥在开幕辞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研究要注重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与体系化建构,因此,要从哲学高度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创新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为解释21世纪的世界贡献中国理论。他指出,变革、不确定性和重构构成了21世纪的本质特征,其逻辑起点是“两个大局”的交织互动、相互激荡;面对这一时代特征,迫切需要创新建构反映21世纪世界这个时代特征的新的哲学理论,实现哲学范式的变革,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和引领时代,进而掌握历史主动,掌握解释21世纪世界理论话语权;新时代的中国已成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发源地和理论策源地,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要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主主平等普惠”的哲学新范式建构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肩负时代担当、世界担当和学术担当,建构解释21世纪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尤其是哲学体系。
论坛围绕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中国式现代化”两大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人民出版社马列部主任崔继新编审、《新华文摘》胡元梓编审、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喜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邢云文教授分别主持。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这一关涉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讨论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喜教授从学术体系的视角切入,探讨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的可能性及其基本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袁祖社教授从现代化到全球化、世界中国观和中国世界观的双向关照以及基于唯物史观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公共性生存智慧三个方面,阐述了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范式变革与创新问题。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庞立生教授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存在论基础。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教授认为,当代新科技革命给人类生存和交往带来的深远影响,构成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哲学议题。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教授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必然性问题出发,深入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然法权基础。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张有奎教授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阐释了守正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强调创新的关键在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回归现实本身。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教授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是创造主义、发展主义和共同主义的世界观。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罗骞教授认为,建构性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在新历史条件下的自我展开和自我实现,将成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态。
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关涉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动而具体的实践映照的讨论中,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重要讲话精神,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沈湘平教授从“两个结合”出发,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融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南开大学原副校长王新生教授从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人性生存焦虑和反思性理论疑问两个方面,反思并追问了“为什么是现代化”的问题。厦门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林育川教授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等内容,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所凸显的实践历史意义。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进平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引入对中国式现代化哲学内蕴问题的阐释。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进平教授在闭幕式致谢中指出,各位专家学者紧扣论坛主题,充分展现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的真知灼见,深度的对话和激烈的思想交锋这一“沉浸式”交流有助于深刻把握“两个大局”时代背景,深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及其理论运用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阐释与研究。
专家学者在中山大学南校园怀士堂前合影
文稿终审: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