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作为一位在大学学习、工作了45年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我对总书记的论述和嘱托,有着更为深切的体会,对总书记擘画的科教事业发展蓝图充满信心,倍感鼓舞。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人才支撑”作为独立成章的一个部分,彰显了对科教事业和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
199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2年5月,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人才强国战略。经过二三十年的实践和发展,二十大报告终于以专章形式部署落实这两个相互紧密联系的发展战略,真的让教育界和科技界的同事们感到振奋。
多年以来,许多有识之士利用参加各级党代会、“两会”和各种座谈会的机会,提出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中给予科技和教育事业更重要的位置,在论述时应独立成章,而不是放在“民生”和“经济”的内容之下。因为教育是培养下一代的事业,正如总书记指出的,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系党和国家的命运,关系人类的未来,不仅仅是与就业、脱贫、家庭生活等等相关的“民生”问题;科技事业也是一样,不仅与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关系,而且事关近代以后我们国家的国运兴衰,民族存亡。
我自己几乎在每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都提出这个问题,历次省里开会讨论省政府的工作报告时,也都提出相同的建议。这次二十大报告的起草过程中,多次征求各方面意见,教育界的许多同志也表达了同样的希望。很高兴这样的心声得到中央的重视和采纳。二十大报告用了1600多字的篇幅专题论述科教和人才工作,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机制是行之有效的。
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奇迹,主要的创造者是我们国家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途上,新的奇迹的创造,仍然要依赖“人才自主培养”。
尽管对7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各种各样的批评、怀疑和责难,但毋庸置疑的是,今天的中国,就是这70年间中国自己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千千万万专业人才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建设出来的。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高等教育事业基本是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基本上能够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的。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人才自主培养”,事关国家民族长远发展,中国的大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过去五年中国高等教育快速而高质量地发展,这是教育改变中国的五年,也是高等教育奋进、开拓和跨越的五年。中山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同向同步同行,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更加明确牢记“国之大者”,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了超算中心、天琴中心、南方海洋实验室、科考实习船、极地科考船、中大谱仪、华南生物安全高等级实验室、精准医学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和研究机构,加快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成为全国改革发展速度最快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
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之下,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关键就是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特别是注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近年来,中山大学在珠海校区建设文史哲学科,调整数理化、地球物理、大气、海洋、天文等学科,布局大海洋学科群;在深圳校区新建医科院系和医院,医科实力倍增,增设农科,布局智能制造、材料、生物医学、集成电路、网络空间安全等学科,大力发展新工科;在广州校区调整经济和管理学科,增设艺术学科,进一步夯实传统文理优势学科的基础。经过整合、增设,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工科相对落后的局面得到有效扭转,学校综合性办学优势和特色愈发凸显,已形成文、理、医、工、农、艺融合发展的办学格局。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中山大学11个学科继续入选一流建设学科。
中山大学一直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生均占有资源的质和量一直在迅速增加着,生师比从28:1降低到17:1,教师队伍的质量也明显上升。
当然,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们还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其中差距最大的是课堂教学质量。还得通过进一步降低生师比,推广小班上课,提高课堂教学数字化程度,加强实践环节等方式来解决,但关键还是师德和校园文化方面的培育。要落实总书记报告的要求,“发展素质教育”。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和历史眼光,重视人才成长文化氛围培育和社会环境建设,更加注重年轻学者的引进和培育,包括学养和教养方面的培植。
要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就是希望我们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候,能够像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德国和20世纪的美国那样,汇聚全球卓越人才,能出现像达芬奇、牛顿、拉格朗日、爱因斯坦、爱迪生这样的改变了整个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不朽的大家、大师。从这样的目标出发,在未来几十年中,大学更重要的工作就是吸引和培植年轻一代,为他们的进步提供土壤和养分,创造环境与氛围。在这个问题上,更加要讲究“战略定力”,兼具“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心胸与气局。
中山大学地处广东,我们知道扎根中国大地首先要立足广东、立足大湾区,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们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一定认真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抓住大好时机,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方向,做好“双一流”建设,紧紧把握“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在大湾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充分发挥中大作用,持续为大湾区输出高水平创新人才,支撑大湾区经济、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一流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大湾区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的持续优化和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为推动香港和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出贡献。
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900542/676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