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广州10月25日电(记者蒋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近年来,在党中央人才政策和中山大学“近者悦、远者来”良好环境的吸引下,一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纷纷选择来校工作。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他们深入学习领悟大会精神,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纷纷表示要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埋头苦干、担当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山医学院 丁涛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让每一名投身于科教兴国伟大事业的高校青年老师都倍感振奋,同时也感受到了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们投身立德树人事业的初心和使命。同时,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们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不负“民之所望”,奋发图强,砥砺前行,争创一流成果,培养一流人才,为科技强国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航空航天学院宇航教职工第三支部书记 卢镇波教授:
我曾经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作八年多,长期接触先进的航空航天与声学技术,仍然震撼于我国航空航天人员“智造”飞跃、“问天”求索、“九天揽月”之举。令我感到骄傲的是,现今我也是这浩瀚征程中的一员。十年来,我见证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科技人员攻克了许多事关长远的难题,航空航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从神舟十号迈向太空,C919大型客机获颁适航证,到书写现代神话——“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一幅具有中国特色的天宫画卷缓缓向世人展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进化。虽已取得如此成就,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仍是重中之重。于我而言,唯有担起国家科技主力军使命,奋力攻关,策马扬鞭推进航空宇航科技进入高质量发展赛道,为祖国奉献青春力量!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准医学研究院教职工党支部书记 王骥研究员:
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作的报告以及重要讲话,看到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和百年大党的风华正茂,深受鼓舞。过去十年我正好经历了出国学习工作和回国开创事业两个阶段,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新时代十年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以及对科技人才的大力支持,见证了我国医学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中国一定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下,在新时代新征程创造出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作为科研工作者和党员,我们将在新征程中牢记“国之大者”,争当思想“主心骨”和创新带头人,埋头苦干、锐意进取,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助力健康中国梦。
致公党中山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委、南总支主委、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辛宇教授:
自2003年10月到中山大学工作,我深刻体会到近二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国家、广东和中大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共二十大胜利闭幕,并在中共二十届一中全会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作为民主党派成员和高校教师,我们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充满信心,坚信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定会继续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新的伟大成绩。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立足本职岗位,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潜心科研,勇于开拓创新;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在专业领域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服务。不负时代、甘于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物理与天文学院 赵国英副教授: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大召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新时代十年里,国家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地深海深空探测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核心技术的突破。“梁园虽好,非久恋之乡”,不愿再做巨变旁观者的我选择回国加入天琴中心,助力由我国自主提出的空间引力波探测方案“天琴计划”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率先达成2035年的探测节点。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将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推动关乎国家安全和重大战略利益的关键技术发展和尽早掌握国际前沿水平的空间引力波探测核心技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认知通信专任教师党支部书记 李聪端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科研和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也更感到对自身的使命担当责无旁贷。作为一名留学归国人员,我深深地感到生逢伟大时代,国家对科技和人才愈加重视,科研和创新创业氛围越来越好,也因此积极响应伟大时代的召唤,选择归国报效国家。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作为通信领域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我将立足岗位,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增强自主创新,多做基础研究,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身全部力量。
农学院 蔡高潮副教授:
大国有大道。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逐渐发展成为制造大国、制造强国、科技大国和科技强国,中国人民走向世界中心,走在时代前沿。我由衷地对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各项伟大历史成就感到骄傲,也为自己能够见证历史的伟大变革和参与祖国的建设感到自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作为农学研究和教育的一份子,我们青年一代深感使命在肩,既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逐个突破农业中“卡脖子”问题而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也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知农育农为根本,以爱农强农为己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山大学民建基层委副主委、海洋科学学院院长助理/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 卢建国副教授:
作为一名留学归国人员,在回国工作的十年间,时刻感受着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性成就,从历史性成就中感受到“大担当”、从脱贫攻坚中感受到“大情怀”、从绿水青山中感受到“大韬略”、从国家战略中感受到“大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种业是核心,作为水产种业的科研工作者应胸怀“国之大者”,在优质品种选育上下苦功夫,加强原创性技术研究,采用基因编辑、基因组选择等前沿技术进行良种培育,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新品种,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产业,筑牢国家蓝色粮仓安全根基。
马克思主义学院 邓华助理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这令我忆起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岁月和在联合国科研工作的日子。难忘在联合国会议和国际学术场合为我国响起的全场掌声,这既体现了中国的大国外交和专业水准,更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及由此带来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还体现了我国始终坚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和实践。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重点部署了未来五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令我心潮澎湃、倍受鼓舞。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我将不忘初心,切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到教学科研当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历史学系 李智助理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三个务必”,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局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挑战,我们党勇于担当、敢于斗争,解决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多项难题,推动了文明进程中史无前例的伟大变革,向全世界展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强调,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从事文明起源研究的青年教师,新的时代赋予了我们在提出文明定义以及认定何时进入文明社会等领域提出中国方案的任务。我们一定要充分领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深入和发展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向世界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做出原创性贡献。
文稿终审:党委宣传部 黄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