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研究探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意蕴

稿件来源:哲学系 编辑:王冬梅 审核:满意 发布日期:2022-12-13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广州12月13日电(通讯员周凯、叶甲斌、王兴赛)12月10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意蕴”专题研讨会在中山大学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现代哲学》杂志社、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广东哲学学会、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广东伦理学学会协办。


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马哲所所长、《现代哲学》主编张伟教授主持开幕式,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知干同志,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余敏斌教授,中山大学党委原副书记、《现代哲学》杂志社社长李萍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来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共三十余人,出席研讨会并作专题演讲。

与会学者合影

开幕式上,张伟主任指出,本次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相关重要论述,研究探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指导思想、发展理念、价值目标、方法论原则等哲学意蕴。张伟主任介绍了各位专家学者,对大家的与会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知干同志作了热情洋溢的视频致辞。他指出,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愈发深入人心、正在落地生根的关键阶段,来自国内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相聚云端,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意蕴”这个重大课题,贯通道理、学理、哲理,深化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引领意义。

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余敏斌教授代表学校党委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由衷祝贺。他指出,本次会议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意蕴”为研讨主题,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对于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哲学领域的学者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是当今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中山大学党委原副书记、《现代哲学》杂志社社长,哲学系暨马哲所李萍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对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她指出,不论在体制上还是在学术影响力上,《现代哲学》都是广东省特有的学术品牌,代表着广东哲学研究应有的水平,同时也是广东乃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从建所以来,中山大学马哲所就十分注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研究中国现代化问题,近年来,马哲所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为主攻方向,致力于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总结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力争在国家现代化、乡村现代化、伦理现代化上做出自己的学术贡献。

开幕式后,主题论坛拉开帷幕,四个阶段的主旨报告相继开展。

第一阶段的主旨报告由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哲学系暨马哲所徐俊忠教授主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冯俊教授强调要分别从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特征,并由此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所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共中央党校一级教授、原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韩庆祥教授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问题,提出“主主平等”“普惠哲学”的观点,并认为这种观点牢牢扎根于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时代逻辑之中。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原副书记、哲学学院欧阳康教授通过对比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现代化类型详细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动力机制与比较优势,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经济长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个奇迹。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李萍教授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艰难探索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出发,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旨趣和文化精神,强调要深入研究“人民至上”和“以人民为中心”等价值理念。

第二阶段的主旨报告由《现代哲学》副主编、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马天俊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科院大学哲学院院长王立胜研究员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解决了人类现代文明所遭遇的文明冲突论、价值虚无论和人类中心论,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从现代化作为一种普遍的历史性命运出发强调,我们需要以一种具体化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展开过程,并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估量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哲学院郝立新教授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特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我们应该朝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样一个本质目标去努力。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哲学系暨马哲所徐俊忠教授强调,我们可以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与谈话”等历史文献中挖掘丰富的“中国式现代化”思想,并由此来认真思考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式问题。

第三阶段的主旨报告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谭群玉教授主持。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深入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能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议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框架的建构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议题的意义。中共中央党校陈曙光教授揭示了西方现代化背后的个体主义和工具理性缺陷,强调中国立足于自己的国情开辟出了一条崭新道路,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吴重庆教授指出,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且分布极不平衡,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努力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孙九霞教授挖掘了旅游对于“城乡循环”的重要意义,强调旅游哲学有助于促进中国现代化规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

第四阶段的主旨报告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吴重庆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符合历史规律和发展规律,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包含丰富的哲学内涵,展现了中国式的智慧和时代精神。《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周丹研究员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它不仅能够激活资本的生命力,又能够抵御资本的逻辑,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谭安奎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伦理想象既包括生产性贡献,又包括非生产性的贡献,能真正实现全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富裕。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莹教授强调,中国式工业化道路集宏观、中观和微观目标于一体,致力于发展、协调和加快工业劳动过程,体现出劳动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宗旨。

本次专题研讨会的闭幕式由《现代哲学》副主编、中山大学哲学系周春健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马哲所所长、《现代哲学》主编张伟教授进行会议总结。张伟主任首先感谢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中山大学党委对本次会议的指导和支持,感谢全体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期待诸位专家继续支持现代哲学杂志社和中山大学。他认为,本次会议以哲学学科为主,兼有其他学科的参与,既有理论基础,又有现实关切,不失为一场难得的高峰论坛,对于深入理解和切实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会议以线上形式举办,共有近三百人参加了此次专题研讨会。

文稿终审:哲学系 王丽霞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