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专题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

稿件来源:哲学系 编辑:王冬梅 审核:满意 发布日期:2022-12-21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广州12月21日电(通讯员周凯、叶甲斌、王兴赛)12月17日,由《现代哲学》杂志社、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广东哲学学会、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广东伦理学学会协办的“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专题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会议以线上形式举办,共两百余人参加会议。


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马哲所所长、《现代哲学》主编张伟教授主持开幕式,广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李翰敏同志,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教授,中山大学党委原副书记、《现代哲学》杂志社社长李萍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来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共二十余人,出席研讨会并作专题演讲。

与会学者合影

开幕式上,张伟主任指出,本次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相关重要论述,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全新境界、前进方向、美好前景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广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李翰敏同志作了视频致辞。他指出,继上周成功主办“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意蕴”专题研讨会之后,《现代哲学》杂志社、中大哲学系、中大马哲所乘势举办“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专题研讨会,展现了宏阔的理论视野、高度的理论自觉、强烈的学人担当。他表示,真诚期待通过系列专题研讨,更加系统地梳理归纳百年来我们党探索、开辟、拓展“两个结合”新路径的经验启示,从而更加学理化地诠释坚持“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

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以“‘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研讨主题,对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开辟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对于推进“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他代表学校党委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由衷祝贺。

中山大学党委原副书记、《现代哲学》杂志社社长、哲学系暨马哲所李萍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介绍了《现代哲学》杂志、中山大学马哲所和哲学系的基本情况以及本次研讨会的背景与意义。她强调,“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现代哲学》的重要选题方向,是中山大学马哲所和哲学系重要的研究领域。她代表会议主办方,对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欢迎。

会议分四个阶段,分别由《现代哲学》副主编、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马天俊教授,《现代哲学》编辑、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嗣亮教授,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户晓坤教授,《现代哲学》编辑、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主持。

凝聚共识贯彻会议精神,坚持奋进力拓理论境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会议主题,就“‘两个结合’的理论内涵、价值意蕴与历史方位”“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与‘两个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坚持人民至上与‘两个结合’”等重要议题展开理论研讨。

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本质联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哲学学院韩震教授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具有内在关联,从而使中国人民更容易理解、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张志强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必然要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华文明相结合,这是实践成功的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途径。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宗桂教授指出,光大优秀传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标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守正创新之道。武汉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哲学学院汪信砚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内在地包含着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解丽霞教授指出,“两个结合”从时间、空间上拓展了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特色,促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塑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

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两个结合”的理论内涵、价值意蕴和历史方位。南开大学资深教授、哲学院王南湜教授强调,中华民族价值理性的当代重建要求对时代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的深刻认识。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会长、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钟明华教授从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和思想发展、文化复兴和发展、文明的建构和发展等方面阐发了第二个“结合”的价值意蕴。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韩东晖教授阐明了“两个结合”的关系和历史方位,强调其理论视野更加宏大,价值构建更加厚重,实践导向更加主动,历史方位更加清晰。《党的文献》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高长武研究员指出,第二个“结合”落到文明的高度上,创造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的总结。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大学哲学系唐正东教授指出,坚持人民至上,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马克思人民观与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发展中的中国智慧和新的理论高度。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谭群玉教授从“两个结合”的视野,阐明了“实事求是”具有的四个发展阶段及其不同意义。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教授强调,要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从生生不息的文明过程等方面深入理解“结合”的意涵。

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与新使命。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教授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以工业化为主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方向,以人民至上和共同富裕为目的,同时具有总体性和世界性。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向东教授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必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理论体系,重构哲学史以及建构哲学教科书。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李佃来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种应有的定位和形态,发展一种当代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十分必要。广东省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会长、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卓红教授提出,“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和“六个坚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

张伟主任在会议总结中指出,连续两周的会议分别针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期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刻理解和切实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于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中山大学党委给予本次会议的指导和支持,全体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和会务团队的服务工作,张伟主任表达了由衷感谢,并期待专家学者继续支持《现代哲学》、中山大学马哲所和哲学系的相关工作。

文稿终审:哲学系 王丽霞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