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学习贯彻中山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浅谈人才自主培养

稿件来源:肿瘤防治中心 作者:李济宾 编辑:王冬梅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3-08-11 阅读量:

肿瘤防治中心临床研究部副研究员 李济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中,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至关重要。

中山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深入探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体制机制和实施路径,提出了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理念,在人才培养方面,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提出了“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因材施教,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通过系列举措,学校办学水平大幅提升,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完善,在本科生培养质量、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一名一线青年教师和青年党员教师专职辅导员,能够参与其中,深感荣幸。

检验一所大学的办学质量,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当前我国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如何全面提升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构建创新型拔尖人才体系,打造我国的人才蓄水池和人才金字塔,对于攻克技术瓶颈问题,推动科技强国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爱党爱国”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标准,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中山大学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主题“心怀‘国之大者’,加快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奋力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非常契合这个标准。在近百年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秉持振兴中华、建设中国的志业追求,近年来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中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通过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地培养出一批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接着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变革,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科体系需要适应性调整,教育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需要更多地转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以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为目标。创新能力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宽广的学术视野,学科交叉融合与通识教育显得更加重要,这就需要不断突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呵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学术探索的内驱力,真正做到以学生成长和成才为中心,提升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年来,学校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办学格局等多方面实现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第十四次党代会上的报告内容丰富,为我们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指明了未来的前进方向。作为一线教师,定当全力以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奋斗。

文稿终审:肿瘤防治中心 文朝阳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