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南方日报】中山医学院院长匡铭:努力培养新时代医学创新人才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03-01 作者:匡铭 编辑:王冬梅 审核:满意 发布日期:2023-03-01 阅读量:

开栏的话:

从中国共产党中山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至今5年来,中大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大力改革发展,综合实力倍增,稳步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方阵前列。

俯仰百年,山高水长。走向世界一流前列的中山大学,正在承担更多使命担当,为“再造一个新广东”贡献更多力量。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与中山大学联合推出“追求卓越 迈步前列——中大这五年”栏目,讲述精彩故事,展示中大新貌。敬请垂注。


1991年,我作为一名中山医学院七年制全英班新生,走进这了这座神圣的医学殿堂。除了中间曾到日本留学三年,三十余年来,我在这里学习、教学、开展临床和研究……在这里,我践行了自己的医学梦想,见证了中大医科的发展,感受到一代代人的传承与信仰。“医病医身医心 救人救国救世”,为医学、为国家,这就是中山医!

我是一名外科医生,同时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临床繁忙工作的同时,我承担了本科生、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培养等教学任务。虽然辛苦,但我乐在其中。我经常在半夜做完手术后,给学生发去修改论文的邮件,也经常利用中午和周末的休息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我的学生说,半夜收到我密密麻麻的批注,发现自己的论文和实验记录里用词甚至标点符号都会一一指正修改,整个人都不好了。

一流大学的使命担当,就是人才培养。2017年,我有幸担任中山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在院长和党委书记的带领下,投入到医学教育改革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2021年,我得到组织的信任,接任中山医学院院长。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希望我们培养的学生是担得起病人、同道和社会的期望的好医生,是能够引领未来医学进步和发展的新时代医学创新人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近年来,在学校党委的指导下,我带领中山医全体教职员工,扎实推动医学人才培养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在老一辈“三基三严三早”的医学教育传统上,构建了“三早四新五融合”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一体两翼三动力”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通专融合为路径,全面提升医学生自主培养质量。

2022年,我们成立了8个基础医学学科系,15个临床医学学科系,每一个学系下设相应的研究中心,负责科学研究,同时依托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中心、虚拟仿真教学中心三个国家级的教学平台,强化基础临床融合;推进落实临床医学八年制人才培养改革,开启基础医学学科融合教学,分阶段基础科研训练,渐进式临床技能培训;探索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改革。

五年来,我们的学生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成绩稳居全国前三,五次在有着“医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之称的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中斩获特等奖,在全国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获一等奖13项,在国际遗传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全球总决赛中获得金牌。

医学生不光要培养扎实学识,打牢治学根基,还要砥砺品格、锤炼意志。我是院长,同时也担任了两个八年制班级的班主任,我做好思政教育、学业指导,引导大家心怀梦想、追求卓越。我觉得一个好医生,要有一副强健的体魄,我时常跟学生们一起打球,鼓励大家保持运动习惯,从而充满干劲,在未来的医学生涯能够走得更远。

我在中山医读书期间,接受的是全英教学,这为我后来的教学科研与国际接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也非常注重拓展国际化教育教学,我希望我的学生们都有机会参与国内外领先的科学研究,师从国际国内顶尖的学者,前往世界著名学府交流学习,只有与世界更加开放的学习与交流,才能促进医学技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长远进步。我们选派优秀教师参与UCLA师资培训计划。我院2020届毕业生4人在耶鲁大学等国外名校深造;2021届学生李星雨同学刚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录取。

2017年,我牵头组建了柯麟学社,由基础与临床老师组成整合式课程教学团队,每月举办一次活动,学院老师、各附属医院临床教师、五年制和八年制学生踊跃参加,将基础医学理论课与临床实际需求有机整合,培养具有临床胜任力的医学拔尖人才。

正因为学院有深厚的底蕴和优秀的老师,才能创造出瞩目的成绩,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医学人才,保持“无敌中山医”的美誉。目前,中山医学院软科排名全国第4,基础医学软科排名全国第4,法医学排名全国第1。“十三五”期间,中山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双双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是全国仅有的四所大学之一。

中山大学拥有10家实力强劲的附属医院,附属第一医院排名全国第六、华南第一;孙逸仙纪念医院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医院之一;肿瘤防治中心在国内排名前三;附属口腔医院在国内排名前五;中山眼科中心在多个榜单中眼科综合实力位列全国榜首……在附属医院强大医疗体系的支撑下,中山大学建设了广州校区和深圳校区两大医科院系集群,已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领航态势。

医院的年轻医生来自哪里?来自医学院。只有培养出人才,才能够反哺支撑医院的发展。教书育人也不止在课堂上,还贯穿于医疗工作全过程,渗透于临床诊疗各个环节中。所以,我在医学教育管理中,鼓励和引导临床医生积极参与基础医学教学。去年底,学校组织第十届教师教学竞赛、第十六届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我院临床八年制毕业生、现附属第一医院医生霍梓君,获得全英组特等奖。

21世纪医学的发动机是基础医学,中山医学院以临床为导向,但我们的医生必须懂一些基础医学,必须向基础科学家们学习、合作。五年间,我们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技术(昆虫不育)研发中心”,成立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先进医学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推进精准医学科学中心建设,协助筹建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等,实现重大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飞跃式提升。

中山医学院之所以能够飞速发展,得益于一大批卓越的医学教育家、科学家与临床专家。作为中国最早的西医学院,学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红色医学教育家柯麟医生,开创了八大一级教授汇聚中山医的辉煌时代。一代代名家大师,把医学教育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医学技术创新写在人民健康篇章上。

目前学院拥有肖海鹏教授、王庭槐教授、梁力建教授3位国家级医学教育领军人才,临床医学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宋尔卫院士团队在全球率先提出肿瘤生态学说,推动癌症治疗的新一轮革命;张辉教授团队原创性研发了高效安全的抗新冠病毒纳米颗粒疫苗;项鹏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间充质干细胞功能特性、治疗机理与临床转化的系列研究》获2021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我从踏入中山医开始,就是这份历史与情怀的传承者,骄傲与光荣的见证者和建设者。近年来,在各位前辈的带领和指导下,我也收获了一点成绩,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第十届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第八届中山大学校级教学名师,2021年广东省丁颖科技奖、“最美科技工作者”,2022年度宝钢优秀教师等荣誉。

2022年底,中山大学成立了医学部,统筹协调医科各学院和医院的医学教育工作,把临床医学跟基础医学资源整合,应用到人才培养上。学校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在医学部成立仪式上说,检验医学部工作成败的关键在于医科教育教学质量是否有实质性提升。我深感责任重大,将不负重托,利用好学校优良的医学教育条件、先进的医学设备和重大科研平台,结合“新医科”的要求,走出有中大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新路子。

荣耀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中山医学院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相信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学院党政班子的密切配合下,我有决心、有信心团结全院教职工,坚定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为根本追求,努力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做好基础医学一流学科建设,为学校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整理】马立敏

原文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2/28/c7407037.html?colID=0&firstColID=3829&appversion=9700&enterColumnId=0&from=weChatMessage&date=bnVsbA==&layer=4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