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南方日报】中大软件工程学院副院长郑子彬:培育创新型软件人才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 2023-03-02 作者:郑子彬 编辑:王冬梅 审核:满意 发布日期:2023-03-03 阅读量:

开栏的话:

从中国共产党中山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至今5年来,中大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大力改革发展,综合实力倍增,稳步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方阵前列。

俯仰百年,山高水长。走向世界一流前列的中山大学,正在承担更多使命担当,为“再造一个新广东”贡献更多力量。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与中山大学联合推出“追求卓越 迈步前列——中大这五年”栏目,讲述精彩故事,展示中大新貌。敬请垂注。


中山大学是我的母校。2001年,我考入中山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那时学校在珠海市唐家湾开辟了新校区,地处珠江口西岸、南海之滨,校区倚山面海,风景秀丽。作为新校区的第二届学生,在母校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中,我与新校区共同成长,见证了珠海校区的快速发展。

在珠海校区求学的时光飞驰而过,亚洲最长的教学楼、直指云端的书山路、碧波荡漾的若海湖、烟火缭绕的北门食街、浪漫如诗的情侣路都成为美好的记忆,随同行囊一起,伴我踏上继续求学的前行之路。

中山大学厚重的历史底蕴、兼容并包的人文情怀、开放平等的学术氛围、宁静如画的校园环境让我萌生了学成之后回校工作的愿望。

2015年,这一愿望得以实现,我回到母校任教,并有幸见证了近五年中山大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取得全球超算六连冠、天琴卫星遨游太空、“中山大学”号科考南海、“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北洋。中山大学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为青年人才潜心治学创造了良好环境,在学校的支持下,我在软件可靠性领域积极开拓创新,有幸入选IEEE Fellow及ACM杰出科学家。

2020年,中山大学在珠海校区整建制创办软件工程学院。我得到组织信任,担任学院副院长,重新回到求学梦开始的地方,开启了人生征途的新篇章。

软件工程学院以“培育创新型软件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学校大力支持下,通过高质量人才引育,两年多的时间里,学院教职工规模从最初的只有几个人发展到今天的50余人,其他各项工作也得到稳步推进。

学院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平等、透明、开放的组织文化。在中山大学的求学经历让我深刻汲取了求真的科学精神、向善的人文情怀、务实的实践品质。正因如此,我将平等、透明、开放作为建院办学的价值追求,将其融入到学院的各项工作当中。创新是软件工程学科的内在品质和发展要求,而教育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在学院组织文化的引领下,学院师生间建立起了平等宽松的沟通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自由探索,引导自我驱动、自主学习,提倡相互启发、敢于突破,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创新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学院非常重视组织内部的信息公开与共享,直接透明的交流方式提升了知识创新的效率。学院的师生可以随时随地、畅通无阻地交流前沿科技与研究灵感;每个人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高效地传达并成为学院办学的决策参考;平等的组织关系和透明的沟通方式形成了学院开放的办学气质,让每位老师和同学都能成为学院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而这种开放的气质也驱动着学院朝着联通港澳、面向世界的方向阔步前进。

在创新文化驱动下,软件工程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学研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学科排名上,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科在CSRanking(世界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排名)的国际排名从2020年100名以外上升至2022年的全球第39名。

在课程建设上,学院开设课程超40门,各类紧跟科技前沿的专业课程受到学生青睐。

在操作实训上,依托全程导师制和图灵科竞协会,学院引导本科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训练,参与率达73%,多名大二学生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得特等奖提名(F奖)2项。

在研究成果上,学院师生在2022年度共发表CCF-A类及中科院一区论文4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1项。

我院还大力推进高质量产学研合作,与微众银行共建广东省区块链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深圳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中山大学—招联数字金融联合研究中心”,同鹏城实验室、华为等单位开展博士联合培养项目;此外还与腾讯、阿里巴巴、南方电网、广汽、数字广东、浪潮信息、远光软件等企业开展联合研究与人才培养,以企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聘请企业专家作为行业导师。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驱动创新的第一资源。我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只是中山大学万千师生奋斗和成长的一个缩影。

软件工程专业应国家软件发展战略需要而设,软件工程学院为催生数字社会新技术、孕育数字经济新产业、培育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卓越软件工程人才而办。中山大学软件工程学院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东风,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软件产业发展与关键技术突破重大需求,面向数字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创新性软件工程人才自主培养规律,努力为国家战略贡献力量!

【整理】马立敏

原文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3/02/c7413883.html?specialTopicId=7413883&enterColumnId=0&date=bnVsbA==&layer=2&from=weChatMessage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