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从中国共产党中山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至今5年来,中大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大力改革发展,综合实力倍增,稳步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方阵前列。
俯仰百年,山高水长。走向世界一流前列的中山大学,正在承担更多使命担当,为“再造一个新广东”贡献更多力量。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与中山大学联合推出“追求卓越 迈步前列——中大这五年”栏目,讲述精彩故事,展示中大新貌。敬请垂注。
我进入中子散射研究领域始于2009年与博士生导师的第一次见面。导师第一次见面就问我“有没有护照?办好护照先去国外的课题组学习吧。”之后我有机会在世界上多个中子源开展科学研究。中国当时基本不具备中子散射研究的实验条件。现在回想,我是何其幸运!但是,国内其他研究人员、研究领域也需要中子散射研究平台,怎么办?
2015年,我在国外开展博士后研究,面临找工作的问题。当时了解到国家正在广东建设中国第一个散裂中子源,而且进展顺利。多选题瞬间变成了单选题——去中山大学,做中子散射。2016年,我正式入职中山大学物理学院。
入职后得知,物理学院早已有发展中子散射研究方向的计划,学院领导也大力支持。然而现实情况是,只有我一个人开展中子散射实验研究,而且也没有相关的实验研究平台。我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依靠申请国际上中子散射平台机开展科学研究,这也是国际上大部分中子散射研究团队的科研方式;另一种是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属于中山大学自己的中子谱仪。国外一些大学和研究单位也有在中子源建设中子谱仪的先例,但是复杂的技术要求、高昂的建设成本、较长的建设周期,其难度可想而知。很可能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但是以失败告终。
如何选择?后来我的判断标准就是一条:我们要做的事是否是国家需要的事?如果是国家需要的事就是正确的事、应该做的事。在中山大学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原来“做国家需要的事,培养国家需要的人”就是中山大学的办学目标。
中大谱仪全称为“中山大学高能直接几何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是通过测量物质的自旋波和声子谱等动力学性质研究构成物质的原子之间微观相互作用的专门仪器设备,是英国、美国、日本散裂中子源上最重要的一类谱仪。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大科学装置,是广东省的首个国家级大科学设施,建于东莞市大朗镇。因技术难度大,首期建设谱仪不包括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中国科研人员不得不去国外开展研究,研究内容也受到约束。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是国家需求。我们提出由中山大学建设中国首台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的计划很快得到中国科学院以及各方面专家的支持。
中大谱仪的建设既可以说异常艰难,也可以说非常顺利。说艰难是因为我们从2017年开始推动项目立项,到2019年正式立项建设,到2023年初基本建设完成,其间写过无数个方案和报告,从开始的几页到最终的600多页,经过无数次的论证、汇报、研讨,参与人员包括国际专家、国内院士等专家学者。
记得2019年一次重要论证会前一晚,我们准备完材料已到凌晨两点,走在南校园仰望中山先生铜像,一种不敢辜负先生期盼的使命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谱仪建设期间突发疫情,很多部件在国内外不同企业研究单位的研发、加工建造,受到很大影响。
说顺利是学校校领导、科学研究院等管理部门、物理学院,以及我们的合作单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很多人大力支持、全力以赴、为中大谱仪建设做了大量工作。所有人都在和时间赛跑,只争朝夕。建设团队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外团队需要六年完成的建设任务。我的一个深刻体会是:做国家需要的事就能得到支持,就有人帮助!
如今中大谱仪已经处在调试阶段,即将投入使用。中山大学物理学院也成立了中子科学与技术中心,在学校的支持下建设了中子散射谱仪配套研究平台。学院申请获批广东省磁电物性分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引进了多位中子散射相关人员,部分人员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及省级人才计划,大家干劲十足!我指导的博士毕业生也已经开始进入中子领域工作。
我们近期完成了中心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包括中大谱仪运行管理、非弹性中子散射研究、实验模拟与数据分析、交叉学科研究等四个方向。中大谱仪运行后将面向国内外研究人员开放使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科学研究,培养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中大谱仪的建设得益于广东省对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支持。中山大学建设中大谱仪,其根本原因也是面向国家需求、培养一流人才的价值导向。
近两年,我根据学校安排任物理学院副院长,在学院分管本科教学工作,对人才培养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山大学物理学科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展核物理学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申请获批首批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我们以中子散射技术为特色开展磁电物理相关研究。虽然不同阶段发展方向和重点各有侧重,但学院一直不变的宗旨即:做国家需要的事,培养国家需要的人。
中山大学物理学院蓬勃发展,科研条件快速提升,高水平成果不断涌现。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我们希望培养越来越多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前沿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甚至能够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产生变革性影响的大科学家!大湾区、大未来,共同建设、共同见证,未来可期!
【整理】马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