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周吉梅)作为首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学术期刊之一,《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始终坚持以中山大学优势与特色学科为依托、积极面向海内外学术前沿的办刊思路,继承发扬以文史哲基础理论研究为特长的学术传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充分发挥高校文科学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服务社会诸方面的重要功能。
近五年来,本刊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时代需要推动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打造出以“中国学”“新时代”“国际化”为显著特色的系列品牌栏目,不断推出高质量的优秀学术成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2019年6月3日,学报新一届编委会成立大会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2019年11月,《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获评“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薪火相传:“中山大学学术名家访谈”专栏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校,中山大学的特色之一,就是人才云集、大师辈出,有着清晰而绵长的学术积淀与学脉传承。2020年以来,本刊进一步强化专栏建设,新设“中山大学学术名家访谈”专栏。本栏目通过详实记录中山大学优秀学人的学思历程,藉以展现20世纪中国学科史和学术史,彰显他们在立德树人、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的突出贡献。专栏至今已刊文14篇,访谈对象先后有:夏书章、曾宪通、蔡鸿生、李锦全、毛蕴诗、胡守为、陈炜湛、林家有、冯达文、程曾厚、吴国钦、姜伯勤、邱捷、李学柔,共14位前辈名家。本专栏获得学界广泛关注,如《史与思——姜伯勤教授学术访谈》一文经“CSSCI源刊公众号传播力指数”统计为本刊2021年度排行前三的热文;著名中外关系史学家蔡鸿生教授,在访谈发表数月后溘然辞世,使该文成为弥足珍贵的学术史料。
2020年11月,《中山大学学报》党支部全体党员赴河源紫金苏维埃政府旧址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主题教育党日活动
返本开新:“中国文体学研究”专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成为活力强劲的学术增长点,国内许多学者致力于此并取得丰硕成果,被西方文体学理论一度遮蔽的中国传统文体学智慧也得以彰显。本栏目创设于2009年,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主要引领者、时任本刊主编的吴承学担任栏目主持人。本栏目创设之后即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支持和高度认可,先后刊发了一大批名家名作,成为中国文体学研究的学术标杆,构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文体学学科体系。近五年来,本栏目共刊文20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5次。
文体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核心与主干,有着充分的研究积累与卓异的学术品质,堪称中国文学学科的“名片”。文体学贯穿各个时代,涵摄各类文体,旨在董理中国文学发展脉络,提炼文学演进普遍规律,为文学学科确立研究范式。本栏目在融贯中西古今的视域下,聚焦中国文体学的重要理念与前沿议题,立足中国自身的文明主体性,扎根优秀传统文化的肌理和血脉,秉持继往开来的现实关怀,促进相关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开拓文学学科的研究格局,以大视野、大胸襟、大气魄,为建设中国道路的建设与理论、中国学术、中国话语的表达提供理论资源贡献力量。
2021年4月,《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彭玉平教授应邀出席《文史哲》人文高端论坛之九“共和国人文学术历程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暨《文史哲》杂志创刊70周年纪念会
会通中西:“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系列专栏
中山大学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重镇,桑兵是该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其主持的“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专栏创设于2008年,与“大学与近代中国”“中山大学与现代中国”合为一组系列专栏。近五年来,该系列共刊文5篇,获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1次。
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研究是近二十年来中国历史研究热点,其中近代中国大学之于全社会的影响极为深远。本系列栏目既立足于本校的学术优势,又紧扣学界前沿热点,从跨学科的角度沟通古今中外,重审中国的历史脉动,重建学术话语系统和知识体系。在文明论视野下,深入认识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东亚文明的特殊性,及其对人类生活方式提供多样选择的价值,争取和保持对于世界文明发展日益重要的中国历史文化解释的主动和主导地位。
2021年11月,《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为会长单位组织的“广东省高校学报研究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云浮召开
通变古今:“经典与解释”专栏
“经典与解释”专栏开设于2007年,是中山大学哲学研究驰誉学界的传统与特色所在,先后由著名学者刘小枫、陈少明教授主持。经典解释学是近年来哲学界迅速兴起的知识领域,注重对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经典进行深度学理研讨,探究“解释”这一智识活动在经典生成与流传过程中的作用。本专栏的创设与国内知识界对中西文明传统“追根溯源”式的探究相同步,对中国古典学的兴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振有关键推动作用。近五年来,专栏共刊文8篇,获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2次。
近年来,本专栏侧重中国古典学研究,深入优秀传统文化的肌体和血脉,将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古典智慧予以彰显。经典解释着眼于文明统绪的传承,但绝非胶柱鼓瑟、食古不化,而是以执古御今、返本开新为己任。本栏目力求在“通古今之变”的现实关怀与现代视野下,发掘、提炼并重估传统经典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为中国道路的建设与中国话语的表达提供理论资源。
2021年9月,《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2021中国精品期刊展“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主题宣传精品期刊”
经世致用:“新时代研究”系列专题专栏
本刊始终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用学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开设“新时代研究”系列专题专栏,深入研究、阐释新时代,探索中国道路、中国制度,阐发中国理论、中国理念,心怀“国之大者”,努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学术力量和理论支撑。该系列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中心城市与城市群、数字经济、金融协调监管体系、金融与房地产、文化与哲学、海商法、企业并购重组等具有经邦济世意义的重大现实议题,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理论和案例研究成果。近五年来,该系列共刊文23篇。
本刊开设该系列专题专栏,旨在从理论结合实践的角度深入阐释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学术理论角度回应社会热点,深入践行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原则,落实增强“四个自信”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基石。
2020年8月,《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责任编辑周吉梅编发的专题在“第五届广东省期刊优秀作品”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除上述特色专栏外,近五年来本刊还积极刊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相关优秀论文,组织了“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等专题,建功新时代,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站位与理论水平。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上述特色栏目正是本刊深入贯彻落实这一讲话精神的重要着力点。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在下一个五年,本刊将继续加强特色专栏建设,深入贯彻总书记有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学术期刊工作的讲话精神,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特色,建构中国话语。
2021年5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发布《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成果报告》(2016-2021年),《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名列其中,并评为“2016-2020年最受欢迎期刊”
文稿终审:学报编辑部 彭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