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从中国共产党中山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至今5年来,中大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大力改革发展,综合实力倍增,稳步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方阵前列。
俯仰百年,山高水长。走向世界一流前列的中山大学,正在承担更多使命担当,为“再造一个新广东”贡献更多力量。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与中山大学联合推出“追求卓越 迈步前列——中大这五年”栏目,讲述精彩故事,展示中大新貌。敬请垂注。
1988年7月,我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到中山大学工作,至今已35年,参与和见证了中山大学大气学科这35年的发展历程。中山大学大气学科历史悠久,始于1961年,2015年10月成立大气科学学院。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中山大学大气学科高速发展,2017年12月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作为大气科学学院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回想起发展历程中的点点滴滴,倍感不易,更深感自豪。
我所在大气环境团队的发展,可以说是学院、学校5年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山大学1986年9月招收第一届大气环境本科生,我1988年7月到中山大学参与大气环境教学科研工作,是大气环境骨干教师和专业发展奋斗者之一。1988年的大气科学系是中山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下设3个系之一,设有党总支、天气动力教研室、大气环境教研室、大气探测实验室和气象台。当时大气科学系教学科研经费少、设备老旧不足,其中大气环境教研室师资只有几个人,办公空间不足、办公桌椅和气象仪器设备都比较简陋,但老师们都非常敬业。
随着国家和学校的发展,大气学科也在发展,1998年获气象学博士点,2001年获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硕士点。2002年在学校院系调整过程中,大气科学系与环境科学系等组建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年大气科学获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12年开始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博士招生。
2015年10月学校成立大气科学学院后,学院加大人才引育和设备投入的力度,培育和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近30人,专任教师规模超过100人、教职工总数达200多人,众多青年教师开始崭露头角。我所在的大气环境团队也受益匪浅,尤其是2018年以后,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深圳国家气候观象台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大气环境人才10多人,团队现已发展到20多人。
设备投入力度也非常大,2018年学院支持团队购买了价值超过1000万元,载有气溶胶雷达、风廓线雷达、拉曼测温雷达的国内最先进环境气象综合观测车。2020年学院搬进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海琴2号楼,不仅教学、科研、办公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而且在楼顶初步建成2个大气综合观测场,设备投入超过3000万元。加上2021年建成和投入使用的6800吨级“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上的大气环境探测设备,大气环境团队实验设备“鸟枪换导弹”,实现跨越式发展。
得益于学校、学院5年跨越式发展,以及学校、学院领导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2018年6月,我被学院任命为“华南气候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试验站”主任。不久,学院领导陪同科技部领导考察了试验站增城基地,探讨了建设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可能性。
2018年7月,瞄准国家“加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提升野外观测研究示范能力”的规划,在学院支持下,我联系广东省气象局等单位主要观测基地,组建“华南气候环境与全球变化综合观测开放实验站”。
2019年7月,学院和广州市气象局等单位在“华南气候环境与全球变化综合观测开放实验站”基础上,选择在珠江口东岸、西岸、北岸、南部海岛5个观测条件和设备较好的地基、塔基、遥感探测基地以及我院的环境气象综合观测车,组建“环珠江口气候环境与空气质量变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环珠江口大气边界层和主要大气污染物垂直结构长期定点探测和走航探测。2019年9月,该站获批为广东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大气环境科研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学校、学院十分关心野外站的建设,学校同意保留野外站在南校园地环大楼顶的观测基地和保障用房,学院在海琴2号大楼给野外站安排3000平方米科研实验用房,给予野外站极大的支持。
野外站只是学院一流教学和科研平台建设中的一个例子。学院成立后,相继获批建成广东省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热带大气海洋系统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陆地—海洋生态系统碳中和科学数据中心等一批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与三沙市合作建立三沙市戴永久院士工作站,与国家和地方气象相关部门达成多项合作协议,“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正式投入使用。高水平的大平台建设为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学院学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为老师、学生提供了广阔成长平台,每位老师、学生的点滴进步也将为学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作为大学老师,我将与学院师生一起以更加昂扬姿态、饱满精神、实干行动投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
【整理】汪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