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从中国共产党中山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至今5年来,中大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大力改革发展,综合实力倍增,稳步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方阵前列。
俯仰百年,山高水长。走向世界一流前列的中山大学,正在承担更多使命担当,为“再造一个新广东”贡献更多力量。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与中山大学联合推出“追求卓越 迈步前列——中大这五年”栏目,讲述精彩故事,展示中大新貌。敬请垂注。
新世纪以来,中山大学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新格局。最近十年,特别是近五年,粤港澳大湾区对电子信息技术进行重点布局。恰逢其时,我从美国学成归国并加入了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并有幸见证了学院的快速发展和强大。
2005年至2009年,我本科的四年就读于中山大学高分子材料与科学系。中山大学扎实的本科教育不仅让我在理工学科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让我对从事科研事业有着极大的热情。本科毕业后,我成功进入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并且在博士毕业后前往麻省理工学院继续进行博士后深造,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工程。
在美国求学的岁月里,我潜心科研,在学习先进的生物传感器精密制备技术的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祖国在医疗器械传感器等前沿科技领域与世界顶尖水平还存在差距。而生物医学传感技术是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前沿科技,对于维护生物安全、提升国民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祖国的召唤,以及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优势学科的吸引下,我毅然放弃海外工作机会,于2016年返回祖国并加入本科母校中山大学。在学院的大力帮助下,我逐渐在研究领域形成特色,并在国内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在过去的七年中,我的成长主要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一是在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培养和哺育下,快速成长并建立起电子技术-生物交叉的新型研究平台;二是凝练出具有特色的“微介入式生物传感”研究方向,并逐渐在国内做出创新性成果。
作为一个刚回国的年轻科技人员,从零开始建设实验室和组建课题组让我感到压力巨大。此时,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邓少芝院长等学院领导和专家前辈们对我在团队建设、实验平台搭建、个人职业发展和学生培养等方面,提供了悉心指导和鼎力帮扶。他们鼓励我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生物医学交叉研究,开辟出新方向并建立一个基于光电技术的先进医疗设备平台,最终在研究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
正是在学院领导和前辈们的鼓励和帮助下,我顺利渡过了较为艰难的科研起步阶段。随后,我在学院中成功搭建了高精密微针传感阵列加工平台、微弱生物电信号测试平台等前沿研究设施,并建立起一支30余人的电子技术-生物医学交叉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同时,学院还鼓励我与中山大学的医院开展交流合作,并支持我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眼科中心两家国内顶尖医院兼任特聘教授,帮助我将电子技术与生物医学领域深度融合。
我在国外留学的科研方向主要是从事纳米针检测细胞行为的前沿基础研究。在加入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几年中,我目睹了冷阴极太赫兹波辐射源、铌酸锂薄膜电光集成芯片等国际领先水平的前沿技术研究从周边同事的实验室里涌现,也目睹了光电通信器件与芯片、硅基氮化镓功率电子器件等技术成果的应用落地并实现技术产业化转移。
学院活跃的科研氛围和追求卓越的学院文化,为我们这些年轻老师的成长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并让我们认识到电子科学与技术对于支撑显示、通信、能源等众多战略产业的深远意义。同时,我还认识到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沿科技研究的重要性,并深刻体会到只有将个人的科学研究方向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得技术具有实际意义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这支年轻的团队趋于成熟、稳健,前进的方向也更为坚定。我的研究方向也逐渐从原来所熟悉的纳米针细胞检测技术基础研究,进一步拓展到面向更具有临床医学实际应用价值的“微介入式生物传感”技术。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在这一方向上的成果,多次发表在《Nature》子刊或《Science》子刊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并研制出了电子微针血糖诊疗一体化智能系统,实现了对生物体内信息和治疗疾病的长时间监测。
利用微针传感技术,我们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紧密合作,共建了血管功能动态监测与评估医学研究平台,聚焦研究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持续监测与评估的智能医疗方案。基于在国内所取得的这些科研成绩,我成功入选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科技创新35人”,相关成果被评价为“将光电传感技术与生物医学交叉融合,为生物研究和医学诊疗提供前沿工具”。同时,我荣幸地获得了广东省青年五四奖章、中国电子学会授予的“优秀科技奖”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授予的首届“青年学者奖”等多项荣誉,并且还成功入选了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学院注重推动科研创新与学生教学的协同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入选首轮和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作为一名在异国他乡留学多年后归国的年轻教师,能够顺利融入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并获得重点培育与协同发展的机会,我深感幸运、自豪。因此在研究团队的工作走上轨道之后,我也积极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在学院中发展了以“生物医疗电子学”为核心内容的交叉学科教学体系,并致力培养研究生与科研人员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用心培养出更多具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时代新人,既是一名教师的初心,也是新时代赋予青年党员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坚信,只要继续发扬学院优良的学术与教学传统,并进一步推动显示成像、信息通信、新一代半导体等多种技术领域的交叉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定将沿着高质量内涵式目标稳步前行,同时也必将为打造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作出更大的中大贡献!
【整理】汪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