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广州5月4日电(通讯员刘兴基)为了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推进农业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农学院教职工第一党支部于4月24日赴广州市增城区调研,开展“走近丝苗米,助力新农村”的主题党日活动。本次活动得到增城区委、增城区农业农村局和有关村镇领导的大力支持。农学院党委书记程月华、副院长辛国荣随同所在的教职工第一党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活动,院长谭金芳应邀参加。
学思想,调研乡村发展
4月24日上午,增城区委常委、副区长王长春,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何灼庚等负责同志,带领大家首先参观了增城区省级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朱村丝苗米种植基地,丝苗米产业文化博览馆等。
增城区是广州市农业大区,也是丝苗米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地,享有“中国丝苗米之乡”的美誉。近几年,增城区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方略,丝苗米种植不断增产提质。在这里,农学院一行不仅现场参观、调查了丝苗米的种植情况、产业发展,还了解了丝苗米的文化与起源,以及增城区联手高校、科研院所培育的增城丝苗新品系。
参观增城丝苗米产业文化展览馆
增城区在着力维护国家粮食生产与安全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与新乡村示范联动共振,打造精品农文旅走廊,把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农学院一行参观了派潭镇密石村的宿山房。据介绍,目前增城区已有60多个类似的民宿文旅度假点,不仅装点了多彩宜人的乡村,而且成为村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径。
参观派潭镇密石村的宿山房
强党性,不忘初心使命
下午,农学院一行在大埔围村领导的带领下,来到增城区增江街东部的红色文化村大埔围村参观,在强化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了解红色教育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治理之路。
参观大埔围美丽乡村
接着,农学院一行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大家坐在荔枝树下,听取村党支部副书记叶炳铨讲党课。叶炳铨介绍了大埔围村村民抗战时期参加东江纵队的红色历史;建设美丽乡村、活化红色资源、带动村里发展,并于2021年被评为“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经过;希望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前来志愿服务和留村工作,推动正在创建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 ,进一步提升乡村建设质量。
荔枝树下听党课
随后,农学院一行在东江纵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观看抗战宣传片、参观抗战纪念馆,深入学习东江纵队依靠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开展游击战的抗战精神。参观中,程月华书记穿插介绍了当年以中大学员工友抗日会主席团主席曾生为代表的中大学子,踊跃参加东江纵队并成为主力,成功组织“省港大营救”,救出800多名各界爱国人士;作为当时知识水平最高的抗日武装,逐步打开了东江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局面,成为抗日中流砥柱等英勇事迹。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谱出可歌可泣的历史赞歌,铸就的永垂青史“东纵精神”,深深激励了大家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
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
重温入党誓词
重实践,研讨院地合作
系列参观学习结束后,农学院一行在增城区政府会议室,与增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冯德毅、副局长何灼庚等进行了座谈交流,探讨校地合作事项。
何灼庚副局长介绍了增城区农业通过建好领导班子、锚定粮食安全路子、走稳生态宜居步子,聚焦产业培育、“三治融合”、农村改革等关键,使“三农”发展稳步向好的喜人局面。特别是打造了丝苗米、荔枝、迟菜心、特色水果、供港蔬菜五大农业支柱产业,实施返乡创业“燕归巢”工程,延揽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新农人”。
程月华书记表达了农学院一行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调研和党日活动,慕名来到增城区学习调研的初衷:通过红色文化老区的传统教育,深入了解当地在乡村振兴中的新发展、新问题,特别是对农业新技术、新人才的需求,期待建立院地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共同提升发展。谭金芳院长充分肯定了增城区“三农”发展成果,交流了观察到的智慧农业管理和土壤培肥不足等现象,介绍了学院科研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了发挥学院和学校科教优势,以双方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建立优势互补的多方合作。参加活动的老师们分别交流了各自的感受,提出了具体合作意向与领域。
最后,冯德毅局长表示,期待与农学院搭建种业研发与成果转化国家级平台,共建科技小院,吸纳大学生就业创业,加强人才引进与技能培训,推动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建设,大力推动丝苗米、荔枝、迟菜心这三大产业发展,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的引领区。双方根据加强合作的共同意向,明确了进一步推进沟通的渠道和措施,将合力促成双方的交流合作早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双方座谈交流
通过此次主题党日和基层调研活动,农学院一行不仅加深了对地方美丽乡村新风貌的认知,同时锤炼了党性修养、坚定了理想信念,而且通过主题教育深入调研,找到了助力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努力方向。老师们纷纷表示,期待与增城区农业农村局建立稳定、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开展科研创新,力争培育出优质增城丝苗新品系,努力实现荔枝菌的人工种植;同时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大批“懂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优秀新农科人才,更好地服务“三农”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文稿终审:农学院 程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