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王玲、潘曼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附属第一医院将深调研作为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践载体,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人民健康需求,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围绕“以南沙院区建设发展为载体、积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推动医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这一课题,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同题共研、同题共答”,牵头“领题”、带队“破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医院南沙院区是医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的重要载体,是医院立足湾区、协同港澳、服务全国、走向世界新征程中的重要布局。南沙院区于3月29日正式启用。院领导班子成员围绕南沙院区建设发展,切问民之所盼、社会所需,近思发展之要、创新之策,深调研、解难题、促发展,创新管理模式、改善服务流程、强化服务支撑、优化诊疗环境,用立行立改的实际成效切实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优化儿科急诊管理运作,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南沙院区启用以来,恰逢春季甲流爆发期,4月初高峰期每日急诊患儿数量超过150名,儿科急诊面临较大压力,新院区的人员调配、仪器设备配置、医疗服务配套、科室管理等方面亟须优化。
发现上述问题后,医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党委书记骆腾,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子莲多次带队到南沙院区现场调研,从就诊流程、科室设置、人力安排等方面入手,充分了解儿科、急诊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地了解群众需求和建议,就地探讨可行解决方案。
党委书记骆腾,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子莲在儿科门诊实地调研
实地调研后,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肖海鹏,党委书记骆腾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谋划解决问题对策。 会议分析了南沙院区儿科、急诊科一体化建设的可能性,建议充分利用儿科门诊医疗场地、设备及童趣满满的环境,探索将儿科急诊设置在儿科门诊区域。
明确方案后,儿科、急诊科全力以赴做好人员统筹,由儿科派出5名医生在急诊儿科轮班,配有儿科住院总、二值、三值等三级医疗管理儿科急诊患儿。节假日期间,儿科沈振宇、余慕雪、柯志勇等多名医生主动要求到南沙院区儿科开诊。
副主任医师沈振宇、主任医师余慕雪在给患儿做检查
目前,南沙院区儿科急诊就医流程顺畅,患者不仅在社交媒体留言点赞,也送来了情真意切的感谢信。接下来,南沙院区儿科拟将儿科门诊和儿科急诊进行一体化整合,改造部分儿科门诊区域为儿科急诊留观区、输液区,合理划分儿科门诊设置布局,以集门诊、急诊、输液、留观、抢救、治疗、雾化等为一体的“一站式”医疗服务模式,为大湾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探索运行“全院一张床”,以“零等待、无侯床”满足患者诊疗需求
南沙院区启用后,如何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有效利用有限床位资源满足更多患者的诊疗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问题,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子莲带队深入重点病区开展实地调研,与医护人员积极沟通,组织开展多场次集中研讨,拟定破题之策。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子莲调研“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
调研发现南沙院区潜在的群体伤员应急收治需求使骨科病区床位饱和,而同楼层康复医学病区有空余床位。调研后即先行将康复医学科部分病床划归骨科作为备用床位进行管理,保障潜在的群体伤员的入院需求。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做好一张床的信息系统调试及物资准备等安排。
随后,一位女性因骨折到南沙院区急诊就医,科室及职能部门迅速响应,协助该位病人顺利在妇科病区办理入院,信息系统、护理人力安排等也跟进顺利,成为了第一例床位调配的成功案例。耳鼻咽喉科也通过该模式,顺利在器官移植科病区收治3位病人,专科累计收治病人数突破百人。
接下来,南沙院区将持续优化床位管理,各病区床位面向全院开放,让病床随着患者“活”起来,让医护人员围绕患者“转”起来,将病床成为全院调配的共用资源。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入院“零等待、无候床”,最大限度满足患者需求。
医疗服务中心“由有到优”,以高效、便捷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南沙院区筹建初期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成立“医疗服务中心”,根据办理时长分类在门诊及住院大厅设置两个集中办理点。南沙院区正式启用后,2个办理点虽整合了大部分患者业务需求,但办理点间距离远、人力需求高等问题也逐渐凸显。针对这一问题,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子莲带队多次开展调研巡查,广泛听取意见,从医疗服务中心人员配置、场地布局、多功能信息化等方面给出了解决措施。
一是进行资源整合,优化功能布局。重新梳理医疗服务中心业务范畴及工作职责,将两个业务办理点有机整合为一个“复合型医疗服务中心”,实现实名认证、预约挂号咨询、分诊就诊指引、医保办理、集中检查预约、投诉接待、诊断证明、病假条、报销证明盖章、健康宣教等十余项业务一站式办理,节省人力成本,提升运行效率。
二是用信息化建设辅助医疗服务中心职能。利用互联网技术,开通多渠道预约挂号;完善线上业务办理功能,实现患者自助缴费、预约就诊、检查预约、报告打印等。
三是做好岗位统筹,以复合型服务提升服务质量。统筹规划医疗服务中心岗位,强化培训,做到一岗多职、一专多能、主动服务、移动服务,在节约人力的情况下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调研整改,医疗服务中心“由有到优”,办理业务平均可节省患者20min往返时间,约2 km 距离;关于医疗服务中心的相关投诉为零。降低了医院管理运行成本的同时,为患者提供了高效与便捷的医疗服务。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助推医疗质量和效益提升
南沙院区正式启用后由于信息化系统为全部新建,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运作之间磨合不够,信息系统功能还不够完善,影响了医院医疗业务运行的效率。
为推动院区信息化建设,张弩副院长带队走访南沙院区各临床、医技科室,现场查看信息系统使用情况,与一线医护人员深入交流,了解信息系统整体运行中存在问题。
张弩副院长带队实地调研信息系统运行使用情况
调研后,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将满足临床需要的问题进行优先级排序,先后解决了系统间数据交互和临床诊疗过程的患者数据联通性问题,同时优化了患者在移动手机端从诊前、诊中、诊后的预约、缴费、查阅报告等使用体验。经过系统改造优化,系统整体运行更加稳定顺畅,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医院将继续推进院区信息系统功能的完善并加快同质化改造,助力院区医疗同质化建设,以一流的管理支撑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以“组合拳”优化过“硬”环境,提升服务“软”实力
为打造南沙院区卫生整洁文明有序的就医环境,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医院党委书记骆腾就试运营初期的运作模式、后勤保障、环境卫生等情况进行专项调研,就发现问题第一时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整改措施,“立行立改”,以调研切实解决问题。
一是明确职责分工,定岗定编,专人专项负责各公共区域,落实以点到面的各项清洁工作,确保公共区域整洁、卫生。二是提升安全保护,不断完善基础保障设施,确保来院就医患者就医安全有序。三是强化规范配置,压紧压实“厕所革命”各项工作要求,不断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四是严抓控感工作,制定院内感染培训计划,开展专项控感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保洁人员控感意识。
专项控感知识培训
一系列整改措施为患者创造了更为舒适、便利的诊疗环境,大大改善了湾区群众的就医体验。
文稿终审:附属第一医院 骆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