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卢也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教务部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谋划好、组织好、开展好主题教育,始终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争做主题教育“笃行者”。
强化理论学习 深化调查研究
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教务部采取导学、领学、研学、自学等方式,共开展15次主题教育读书班,包括与历史学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联合读书班,有力推动理论学习直达师生、落到实处。
教务部开展主题教育读书班
坚持联系实际学。教务部立足岗位,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等内容进行研读,夯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
教务部开展主题教育读书班
深入一线调研,掌握师生群众痛点问题。学期初,教务部在5个校园召开教学管理座谈会,全校76个院系(附属医院)教学分管领导、教务秘书共151人出席;本学期至今,教务部下沉走访21个教学单位,先后与815位一线教师面对面,回应痛点难点,交流碰撞思想,沟通凝聚共识。
教务部深入一线调研
组织常态化调研,发现教学工作弱点问题。本学期至今,教务部累计巡课17025门次,校级督导累计听评课2084门次,发现问题立行立改。教务部通过日常巡课、督导听评课、学生评教等常态化调研方式,深入课堂一线,了解教学情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开展专项调研,直击重点工作焦点问题。教务部牵头举办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交流工作坊6次,实地走访各校区27个院系282个本科教学实验室,深入全校76个教学单位调查教学过程性材料,与各单位一同查摆问题找不足,抓实整改促提升。
教务部开展专项调查研究
坚持实干担当 主动落实整改
教务部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整改整治贯穿主题教育始终,优化了教材选用数据采集流程;优化了课室临时借用审批流程;优化了毕业论文系统审核流程,审核次数由14次精简为8次;正在推动教学数据一体化平台建设,以期实现“互联互通”和“一数一源”,有效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教务部结合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成果,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学习、探索、尝试能够帮助学生成长的有效方式,做不忘初心的“笃行者”。
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推动跨学科学习。优化一年级集中大类培养,加强共同基础课程建设。研究建设6个交叉专业,启动校内二次遴选工作,推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制定总体实施方案,实施三级辅修制度,开设微专业64个,推动接收转专业院系实现“全覆盖”。
推动研究学习。坚持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大三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比例提高至56.3%,推动形成“实践驱动”的学习理念。
推动本研贯通学习。开发“跨本研”选课系统,积极试点荣誉学位项目,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
推动国际化学习。拓展联合培养,拓宽交流交换,已有17个法国、瑞士等国际及港澳合作项目开展学生选派,另有35份协议正在洽谈中。
通过上述途径,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跨学科学习、研究学习、国际化学习的需求,进一步践行“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理念,为学生个性潜能的挖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更好平台。
大力推动教师卓越教学
健全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联动的教学能力保障体系。开展了2023年度教师资格培训工作,各院系、附属医院开展了1轮新开课教师试讲工作坊,每个月组织开展1期教学观摩活动。
着力营造重视教学和奖励先进的文化氛围。已表彰第11届校级教学名师10人;已启动评选第11届校级教学成果奖,正在组织开展第11届校级教学竞赛,第3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广东分赛突破性获奖10项(其中特等奖3项),
完善课程助教管理制度。坚持“分类管理,加强培训”原则,通过助教岗位设置、资格培训、报名选聘、岗前培训、助教助学、考核评优等,着力营造助教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持续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积极推动“线下+线上”混合、“新生探讨课”、“大班讲授+小班研讨”等教学模式。2023年获批第二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认定39门,获公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第一完成单位)8项。推进“慕课西行”,2023年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十大创新案例。
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务部将继续坚持把开展主题教育同推动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坚持把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坚持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努力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教师的教学任务,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如何合作、如何生存,以适应未来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挑战;二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从为“应付考试”转变为通过个性化自主学习,使自己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主动发展。
笃行者,胸怀“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大地,赓续红色血脉,立德树人,勇担大任。教务部将坚持做扎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笃行者”,奋进新征程,筑梦新时代,建功新发展。
文稿终审:教务部 陈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