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徐娴)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7月17日至20日,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职工第二党支部赴云南省凤庆县凤山镇京竹林村开展支部结对共建活动。
与结对共建的凤山镇京竹林村禾家庄党支部成员合影
经过前期精心组织和策划,党支部成员由学院党委书记郑军庆带队,实地走访京竹林村禾家庄自然村和二道河自然村,与当地干部和村民进行广泛交流,调研当地茶叶初制所和专业合作社,参观安石村滇红博物馆和文庙、砚池等历史文化建筑,深入考察京竹林村和安石村等地方村镇的发展现状与村民真实生活,对先期入驻凤庆县的“媒介融合野外实践”学生团队给予指导。党支部通过摄影录制、新闻采写、对策咨询等途径,从新闻传播学专业角度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建议,多措并举助力西南边陲乡村振兴。
动员支部主力军,调研考察攒经验
7月18日上午,支部成员带领学院“媒介融合野外实践”党员同学小分队,在凤山镇党委副书记唐中丁的陪同下,来到京竹林村禾家庄,调研禾家庄自然村城乡融合建设情况,与镇、村干部座谈,指导学生进行入户采访和摄影,了解当地在农产品宣传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下午,支部党员与学生团队前往二道河自然村,听取二道河乡村旅游情况介绍,考察茶叶初制所和合作社,指导学生开展视频摄制,为二道河苗彝风光和生态农耕宣传工作提供对策。
与“媒介融合野外实践”党员同学小分队合影
考察农产品种植情况
考察茶叶初制所
7月19日上午,支部成员参观凤山镇红龟山文笔塔、砚池和文庙,了解凤庆古代文化教育历史,考察凤山镇文化景点和文物资源保护及推广情况。下午,党员们来到“滇红第一村”安石村,参观滇红活态博物馆,了解中国茶叶发展史和滇红茶发展史。一系列的参观学习让支部党员们就如何加强乡村宣传力度、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有了更深的认识。
聚焦产业宣传路,把脉开方促发展
支部成员发挥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专长,针对当地宣传推广难度大、经济发展受制约等问题,从专业技术角度提出了多项建议。支部组织委员丁存霞副教授提出:“凤庆是世界滇红之乡,但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茶文化综合了历史性、时代性、地域性等多种特性。凤山镇文旅部门可通过举办茶文化节、品茗节、茶艺大赛等活动引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支部成员熊迅副教授认为:“凤庆在滇红茶和核桃两大支柱产业的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宣传上,可使用更为年轻态和艺术化的语汇,拓展‘互联网+农业+旅游目的地+艺术设计’的传播方式,也可运用更贴近用户的视频传播形态如‘Vlog’、视频直播、年轻态的条漫、慢直播、沉浸式视频、体验式拍摄、参与式影像等方法,把产品特色、区域景观、产业故事等结合起来,使视觉传播和营销渠道更加细化和有针对性。”
与镇、村干部交流农产品推广问题
与禾家庄自然村干部座谈
针对乡村经济发展问题,丁存霞副教授建议:“凤庆可通过完善农村资源管理制度化建设,为民营企业参与农村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经济社会环境,保证民营企业在农业经济建设中获得合理的政策支持。”熊迅副教授也提出建议:“以人为本的情感化传播是提升乡村知名度、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当地村民参与度、重塑乡村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凤庆具有悠久的茶马古道传统文化,也有乡村振兴和和谐共生的当代故事,多从‘人’和‘文化’角度来讲述乡村发展的时代故事,既能体现当地独特优势,又具有更强的贴近性和共情力。”
驻村一线担使命,青春聚力正当时
凤庆县是新闻传播学院“媒介融合野外实践”教学基地,该基地由学院与凤庆县融媒体中心共同建设,承载学院新闻学本科课程“媒介融合野外实践”教学任务,负责人由教职工第二党支部纪检委员杜江副教授担任。课程以乡村振兴为主题,两年来累计选派近百名师生入驻凤庆,开展口述史采编、纪录片摄制和VR\3D摄影等实践活动。
“媒介融合野外实践”集体合影
“媒介融合野外实践”总结大会
7月11日,党支部书记周懿瑾副教授前往凤庆,对驻村学生团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工作指导。7月19日,党委书记郑军庆与支部成员一道,在凤庆县会展中心参加2023媒介融合野外实践总结大会,听取同学们的成果汇报并作讲话。他要求广大师生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并勉励同学们继续深入基层一线,扎根祖国大地,感悟乡村发展的伟大成就,激扬新闻传播学子的奋斗青春。
新闻传播学院教职工第二党支部力求以共建促党建,以帮扶促发展,将继续为凤庆县各村镇出思路、鼓干劲、谋进步。学院党委也将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了解需求、精准对接,不断丰富结对共建内容,努力形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带动振兴”的工作格局。
文稿终审:新闻传播学院 郑军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