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闻

首页 > 科研新闻 > 正文

研究揭示高温热浪与大气细颗粒物协同增加居民心肌梗死死亡风险

稿件来源:公共卫生学院 编辑:谈希、王冬梅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3-08-06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刘跃伟)气候变化背景下,以热浪和寒潮为代表的极端温度事件不断加剧,呈现出频次高、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和公共卫生问题。前期证据表明,极端温度事件与心肌梗死(常见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关,但目前尚不清楚其是否同时增加因心肌梗死死亡的风险。同时,大气细颗粒物(PM2.5)危害心血管健康,被认为是诱发心肌梗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鉴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温度事件和PM2.5污染复合暴露场景日趋频繁,进一步了解热浪、寒潮与PM2.5对心肌梗死的协同影响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基于前期研究基础(JACC 2021),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跃伟课题组联合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孙宏主任医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师春香研究员和美国马里兰大学韦晶博士系统评估了极端温度事件和PM2.5暴露对心肌梗死死亡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该研究基于江苏省死因监测系统、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 V2.0)和中国高分辨率大气污染物(CHAP)数据集,采用病例交叉设计对江苏省2015-2020年间20.3万名因心肌梗死死亡居民进行分析,定量评估研究对象死亡当天热浪、寒潮暴露以及死亡当天与前一天PM2.5暴露与心肌梗死死亡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量化极端温度事件和PM2.5的相加交互作用,并估算其超额死亡。结果发现,热浪、寒潮和PM2.5暴露与心肌梗死死亡风险升高有关(图1-A、图1-B),且女性和老年人群更为敏感。同时暴露于热浪和PM2.5对心肌梗死死亡风险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且热浪定义越严格,协同效应越强(图1-C);而同时暴露于寒潮和PM2.5对心肌梗死死亡风险的影响不存在协同效应。经估算,研究期间江苏省约5668例(2.8%)心肌梗死死亡病例可归因于极端温度事件和PM2.5暴露(图1-D)。


图1 极端温度事件和大气细颗粒物暴露与心肌梗死死亡的关联和超额死亡结果


该项在中国江苏省开展的大样本人群研究表明,热浪、寒潮等极端温度事件以及PM2.5暴露可增加居民因心肌梗死死亡的风险,减少极端温度事件和PM2.5暴露可能有助于预防心肌梗死过早死亡;同时,研究结果强调极端温度事件健康预警应同时考虑PM2.5污染,以获得更大的健康收益。

2023年7月24日,心血管领域权威期刊Circulation以“Extreme Temperature Events,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Mortality”为题正式发表上述研究结果。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许瑞君、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黄素丽为共同第一作者,刘跃伟副教授、孙宏主任医师和韦晶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2.063504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