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闻

首页 > 科研新闻 > 正文

中大团队发布流动性创造、市场利率预期与银行利率动态调整研究成果

稿件来源:岭南学院 编辑:侯越、王冬梅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3-06-14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黄嘉)现阶段,我国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在于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加强市场基准利率培育,引导市场利率以政策利率为中枢波动,理顺货币政策传导。鉴于银行仍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利率对银行利率的传导成为我国货币政策价格型调控的关键因素。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体制性因素对我国市场利率传导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消除,取而代之的是出现新的现实问题。在我国银行体系局部流动性问题比较突出的背景下,中央银行需要根据货币政策目标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流动性管理。由于外汇占款不断减少,中央银行主要通过结构流动性短缺操作,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在结构流动性短缺操作框架下,受到流动性短缺冲击的银行倾向于持有更多流动性,流动性需求的上升促使其调整资产负债业务的规模、结构和期限,进而导致流动性创造行为发生变化。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陆军教授与黄嘉博士后合作的论文《流动性创造、市场利率预期与银行利率动态调整》于2023年3月在中文I类期刊《管理科学学报》发表。

纵观国内外文献,鲜有研究在货币政策价格型调控中流动性创造对银行利率动态调整的内在作用机理。以紧缩性货币政策为例,中央银行收紧银根,将会提高银行外部融资成本,市场利率随之上升。根据流动性创造的外部融资约束效应,流动性创造水平较高的银行外部融资渠道多,资金成本较低,使得其不易受到市场利率变动的冲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市场利率的传导效果。本文从流动性创造的视角重新审视货币政策价格型调控的有效性,试图解答如下疑惑:流动性创造如何通过作用于市场利率传导,进而影响银行利率动态调整。

本文首先构建一个两期模型,在考虑流动性风险的Monti-Klein模型中引入预期市场利率,从理论上阐述流动性创造如何影响市场利率及其预期对银行利率的传导。然后,本文基于1996-2016年90家中国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利用面板ECM模型分析流动性创造是否影响银行利率动态调整,进而作用于市场利率与银行利率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逐步回归检验同业拆借的中介效应,对流动性创造如何影响银行利率动态调整进行机制分析。研究发现:(1)流动性创造制约了市场利率对银行利率的传导,且考虑了流动性创造的影响后,市场利率对存款利率的传导性相对较弱;(2)流动性创造对银行利率动态调整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国有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对市场利率的敏感性相对较小;(3)预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市场利率的短期传导,但无法从根本上纠正市场利率的失效,主要体现在对国有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长期传导性不高;(4)同业拆借在流动性创造和银行利率动态调整之间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说明了流动性创造在同业市场中存在外部融资约束效应,进一步解释了我国市场利率对银行利率的异质性传导。因此,建议从实现存款利率并轨、提高中小银行同业市场参与度、加强预期管理着手,疏通市场利率传导、优化货币政策调控。

与现有研究比较,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不同于以往关于市场利率传导的研究,将流动性创造指标引入银行利率动态调整的面板ECM模型,剖析流动性创造是否能够影响市场利率对银行利率的传导,以及考察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动态调整是否具有非对称性;第二,在研究流动性创造与银行利率动态调整之间的关系时,考虑了预期市场利率的影响,避免产生遗漏变量问题,更加准确地估计市场利率对银行的异质性传导;第三,基于流动性创造影响市场利率异质性传导的初步结论,以我国不完全竞争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为切入点,进一步检验同业拆借的中介效应,探讨流动性创造水平较高的国有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如何利用同业市场的比较优势,改变市场利率及其预期对银行利率的传导。

论文链接:http://jmsc.tju.edu.cn/jmsc/article/abstract/20230306?st=search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