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闻

首页 > 科研新闻 > 正文

王智团队与合作者揭示鳞状上皮恶性转化关键调控机制和治疗新靶点

稿件来源:附属口腔医院 编辑:李童舟、王冬梅 审核:夏瑛 发布日期:2022-08-23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卢涣滋)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主要类型,恶性程度高,容易在早期即发生颈淋巴转移。虽然口腔鳞癌的治疗已经发展为以手术为主,结合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方式,但其5年生存率仍约为50%。对于中晚期口腔鳞癌,其预后则显著降低,同时伴随容貌改变、吞咽语音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口腔鳞癌是一种具有多阶段渐进恶变特征的恶性肿瘤,可从正常黏膜-癌前病变-癌演变而来,其中口腔白斑(OLK)是最常见的口腔癌前病变,研究表明,口腔白斑恶变率可达11.7-23.1%。因此,若能在癌前病变阶段施加干预措施,则可有效预防口腔黏膜癌变,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近年来,以抗PD-1抗体为核心的免疫治疗在全身多种肿瘤治疗中取得重要进展,但在口腔鳞癌中应答率不到20%,提示存在其它免疫逃逸途径。因此,需要对口腔癌变进程中微环境中细胞类型和分布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的表征,寻找该进程中介导免疫逃逸的关键分子,为口腔鳞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2022年8月16日,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王智教授联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的白凡教授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杂志在线发表题为TDO2+ myofibroblasts mediate immune suppression in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借助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单细胞TCR测序,结合体外及体内实验,系统描绘了口腔黏膜癌变进程中CD4+/CD8+ T细胞、髓系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基质细胞的动态变化图谱。通过单细胞测序分析,发现基质细胞中存在一群TDO2+肌成纤维细胞亚群,位于癌巢外围,具有较强的T细胞趋化功能,然而趋化而来的CD4+/CD8+ T细胞出现明显的免疫抑制状态,通过体外敲低或体内抑制该肌成纤维细胞亚群中TDO2表达可有效逆转T细胞免疫抑制状态,提示该群肌成纤维细胞可能在癌巢外围构筑“陷阱”,并通过TDO2-AhR信号轴诱导T细胞免疫抑制,促进肿瘤免疫逃逸。本研究针对口腔鳞癌的免疫逃逸提出了新的机制,为早期阻断口腔黏膜癌变进程、提高口腔癌免疫治疗有效性提供了新的靶点。


图1 TDO2+肌成纤维细胞介导CD4+/CD8+ T细胞免疫抑制,促进口腔黏膜癌变进程示意图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王智教授以及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中心(ICG)、生命科学学院白凡教授是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大学BIOPIC、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胡思梦、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卢涣滋博士、谢文强博士和王迪侃博士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https://www.jci.org/articles/view/157649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