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王茹婷)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日益凸显,金融市场刚性兑付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然而,打破刚性兑付是否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于该问题的回答尚存在诸多争议。基于此,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彭方平教授团队采用双重机器学习的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
该研究结合债券市场和上市公司数据,应用双重机器学习方法,并采用K-Fold ArCo人工反事实模型以及其他机器学习模型进行稳健性分析,检验了打破刚性兑付这一事件对中国债券市场利率的影响。该研究发现打破刚性兑付没有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反而引起了整体市场融资成本的上升。其原因在于,打破刚性兑付并没有有效降低市场无风险利率,但该事件却引发了整体风险溢价的提高,反而推高了企业融资成本。
该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研究主题方面,该研究首次在理论和实证上推翻了打破刚性兑付可以通过降低无风险利率进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的观点。(2)在研究方法方面,该研究应用双重机器学习方法有效弥补了传统线性模型的误设偏误、“维数诅咒”、多重共线性、以及关键变量控制有限带来变量估计的有偏性等问题。(3)在计量理论方面,创新性地将交叉验证引入ArCo人工反事实模型,有效克服了小样本下存在的过度拟合问题。
该研究的政策意义:仅仅单纯打破刚性兑付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债券市场定价扭曲以及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问题。虽然刚性兑付成为历史,但是政府的隐性担保依然让国有企业受事件的冲击较小,而本来就在融资方面不占优势的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幅度更大。强化信息披露机制以及重视信息披露的真实和有效性可以是提高投资者对债券市场信任的一种方式。此外,需要切实降低全社会无风险利率水平,特别是保持通货膨胀这一影响无风险利率的重要因素的稳定。另一方面,国家仍需通过进一步加强金融工具创新,关注民营企业债券高风险溢价现象,改善风险溢价的有效市场定价。
研究成果以“打破刚性兑付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吗?”为题发表在经济管理学期刊《管理世界》2022年第4期。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为第一通讯单位,博士研究生王茹婷为第一作者,彭方平教授为通讯作者。其他合作者有挪威科技大学李维博士,管理学院研究生王春丽。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过度负债、金融压力与实体经济下滑:理论、证据与对策研究”(基金号71673312)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cx1mcu1wKaMQHPTmwzE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