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闻

首页 > 科研新闻 > 正文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王曦教授、金钊博士后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受阻的成因研究取得新进展

稿件来源:岭南学院 编辑:王冬梅 发布日期:2022-01-27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金钊)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王曦教授与金钊博士后合作的论文《同业市场摩擦、银行异质性与货币政策传导》作为封面文章于2021年10月在经济学中文顶级期刊《经济研究》发表。

同业市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第一环节,稳定的同业市场是我国央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的先决条件。但现实是,2007年以来,我国同业市场不稳定性在加剧。同业拆借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改变了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行为,同业市场摩擦因而导致同业市场不稳定,并弱化了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传导。此外,我国同业市场中大小银行具有迥异的特征,这与国外明显不同。其中大银行由于历史原因以及政策红利,具有更充裕的流动性与更低的风险偏好。于是在同业市场上,大银行可看作资金批发方,小银行主要是资金拆入方。在同业市场摩擦机制下,大小银行具有不对称的冲击响应,将进一步异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有鉴于此,论文借鉴前沿同业市场摩擦理论框架,引入符合国情的银行异质性假设,同时引入同业质押市场,构建了不确定性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动态优化决策模型,深入探讨同业市场摩擦和特殊市场结构对于我国银行贷款投放,以及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结论是,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同业市场摩擦机制阻碍了货币政策传导;面对货币政策冲击,不同类型银行反应不一;异质性银行的特殊市场结构进一步阻碍了货币政策传导——若同业风险飙升,大银行将急剧减少资金拆出规模,货币政策传导遭遇梗阻并产生类“钱荒”现象。同时,论文运用2007-2019年295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理论推断。

论文首次基于同业市场摩擦以及银行异质性,正式探讨我国银行信贷决策和货币政策传导问题。在学术层面,中国式银行异质性的引入丰富了货币市场与货币政策的相关研究:在微观上,论文可深入理解我国不同种类银行的资产配置与信贷决策行为;同时在宏观上,对于理解我国同业市场运转及货币政策传导,则提供了新视角新架构。

关于疏通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论文作者提出的政策建议是:①加强监管并强化信息披露,弱化同业市场摩擦机制的影响;②改革现有银行体制和货币政策导向体制,降低银行异质性的影响;③必要时进行更大胆的政策工具创新,构建跨越同业市场的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论文发表期刊链接:http://www.erj.cn/cn/mlInfo.aspx?m=20210312151123483443&n=20211126114313390294&tip=0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