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篇报道为“中山大学科研成果系列报道”的第三篇,介绍我校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研究团队以鼻咽癌为主要研究对象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马骏教授率领的鼻咽癌研究团队,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资助下,以鼻咽癌为主要研究对象,取得突破性成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改善了生活品质。近15年全球通用的美国分期做了6项修订,其中4项采用了他们的成果。近20年世界权威的美国治疗指南仅做了2项修订,其中1项基于他们的研究。研究成果被评为2012年度“国内医学十大新闻事件”及“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马骏教授以唯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91篇,包括国际排名第一的肿瘤学杂志Lancet Oncol(IF 33.9)3篇,J ClinOncol(IF 24.0)、JAMA Oncol(IF 16.6)和Ann Oncol(IF 11.9)各1篇;以最后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11篇,包括Nat Commun(IF 12.1)1篇。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种医学评议组副召集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带领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15、2009)、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17)和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并成功入选教育部和科技部创新团队。
马骏教授团队合影
“鼻咽癌诊疗关键策略研究与应用”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基于现代影像技术的鼻咽癌综合治疗研究及应用”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团队带头人马骏教授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近日,记者采访了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团队,并请该团队就鼻咽癌TPF诱导化疗临床试验作相关介绍。
记者(以下简称“记”):“鼻咽癌TPF诱导化疗临床试验”的思路是如何提出的?
马骏教授研究团队(以下简称“马”):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我国华南地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同期放化疗(放射治疗同时进行的化疗)联合辅助化疗(放射治疗结束后进行的化疗)是国际上推荐治疗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的标准治疗。我们既往的研究发现,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近一半会发生严重呕吐等毒副作用,遭受很多痛苦,治疗效果却并不理想,仍有20-30%的病人在治疗后出现远处转移。因此,要减少病人的痛苦,改善治疗效果,需要寻找更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
诱导化疗是指在放射治疗前使用的化疗,具有患者顺应性好,提高放疗敏感性以及降低远处转移风险等优点。研究显示,多西他赛(Docetaxel)、顺铂(Cisplatin)联合氟尿嘧啶(Fluorouracil)组成的TPF诱导化疗,显著提高了局部晚期头颈鳞癌患者的生存,是头颈鳞癌首选的诱导化疗方案,但在同期放化疗的基础上,加用TPF诱导化疗能否进一步提高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尚未明确。
为此,我们团队牵头全国10家3甲医院,历时8年共同完成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III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入组患者随机分入TPF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组(试验组)或同期放化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生存率及毒副反应。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明诱导化疗能够提高鼻咽癌的疗效且治疗毒性可以耐受,病人的生存率提高了8%,肿瘤转移的发生率降低了7%。研究结果在全球排名第一的肿瘤学杂志《柳叶刀?肿瘤》发表。这是近10年来唯一能够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生存率,减少肿瘤扩散的3期临床试验,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被美国和欧洲的指南所采纳,在全世界推广应用。国际同行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Michael T Spiotto教授发表同期评论,认为此论文为确立鼻咽癌最佳综合治疗模式提供了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也为诱导化疗在其它头颈肿瘤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此外,中国《健康报》头版头条以《鼻咽癌治疗我国再度领跑》为题进行报道并发表特约评论:《领跑者更需要全方位支持》,同时该项研究成果得到科技日报、中国医学论坛报、健康报、医师报和广州日报等海内外主流媒体10余次正面报道。
Lancet Oncol. 2016;17(11):1509-20. (快速报道) (IF 33.9)
通过一项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发现,在中晚期鼻咽癌患者中,新的三药联合诱导化疗方案
(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能进一步提高生存率。
记:请介绍一下课题组其他主要研究成果及其临床运用价值?
马:科学发现一:明确辅助化疗不能进一步改善中晚期鼻咽癌的生存,从而使患者避免过度治疗,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国际公认的鼻咽癌主要治疗方法,它是利用加速器产生的射线,从体外射入,杀灭肿瘤。晚期鼻咽癌患者要不要在放疗结束后再打化疗?这是长期困扰医生和病人的疑问。自 1998 年开始,美国指南推荐所有中晚期鼻咽癌患者接受辅助化疗,也就是做完放疗后再打三个疗程的化疗,这一方案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标准。然而,根据在鼻咽癌诊疗一线奋战二十多年的经验,发现使用这一方案,病人遭受很多痛苦,效果却并不理想。从 2003 年开始,我们团队开展了一项大型临床研究,发现辅助化疗不能提高鼻咽癌的疗效。相反,在接受辅助化疗的鼻咽癌病人中,近一半会发生严重呕吐等毒副作用。这一研究历时将近 10 年,于 2012 年发表于国际权威的学术期刊《柳叶刀·肿瘤》。根据这一研究,晚期鼻咽癌病人可以避免辅助化疗带来的痛苦,节省治疗费用一万多元,减少三个月的治疗时间。目前美国和欧洲的指南已经采用这一研究成果,既能使病人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又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此研究结果同时入选2012年“国内医学十大新闻事件” 及“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Lancet Oncology. 2012;13(2):163-71. (快速报道) (IF 33.9)
首次明确辅助化疗不能进一步改善中晚期鼻咽癌的生存,其意义在于使患者避免过度治疗,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科学发现二:发现特定的一组miRNA标签能够反映转移潜能,提高预后预测的准确性,为精准治疗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于 2012 年发表在发表国际权威的学术期刊《柳叶刀·肿瘤》上,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化疗科主任Han Chong Toh教授在Lancet Oncology同期评述中指出,此论文的研究成果可协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区分高风险的患者,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为鼻咽癌“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同时,该论文被Nature China(推广中国优秀科学研究成果的专业网站)作为亮点研究予以推荐。
Lancet Oncology. 2012;13(6):633-41.(快速报道) (IF 33.9) 发现特定的一组miRNA标签能够反映转移潜能,
提高预后预测的准确性,为精准治疗奠定了基础。
科学发现三:勾绘“危险地形图”减少放疗毒副作用。鼻咽周围有大脑、眼球和耳朵等许多重要的器官,传统的放射治疗范围并不合理,导致正常组织容易受到株连,疗效差,毒副反应很大。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约 60%的中晚期鼻咽癌病人能存活超 5 年,且治疗后的放射性脑坏死等后遗症发生率高,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我们团队通过分析数千例病人的资料,绘制了鼻咽癌扩散的“危险地形图”,将鼻咽癌扩散范围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三个区域,根据癌细胞扩散危险度的不同,调整放射治疗的范围和强度,既精准杀灭癌细胞,又保护了正常组织。我们联合美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专家,统一规定了鼻咽癌放疗需要保护大脑、眼睛和耳朵等 33 个正常器官,一一界定了这些器官的安全范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鼻咽癌正常器官的保护标准,在不增加肿瘤复发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毒副作用。研究发表在放射治疗领域首屈一指的著名期刊《放射治疗与肿瘤学》。肿瘤防治中心通过采用新的调强放疗技术,将鼻咽癌病人的生存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达到80%以上,放射性脑坏死等严重后遗症的发生率降低了24个百分点,降至44%,极大地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记:可否谈谈对鼻咽癌防治的体会与展望?
马:由于鼻咽癌病变部位隐蔽,患者难以察觉,因此来医院就诊的病人70%都是中晚期患者,平均年龄约45岁左右,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鼻咽癌治疗成功与否对病人的家庭和人生有着重要影响和意义。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对病人的难处更是深有体会。因此要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然后针对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研究,能够更好地解决临床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了一个好的着手点后,要认真踏实做事,同时不要盲从“标准”,要敢于“挑战权威”。希望鼻咽癌在广大同行的共同努力下能够早日被攻破。
记:可以介绍一下团队未来的目标吗?
马:能够使鼻咽癌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在进一步提高疗效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为病人“减负”,为鼻咽癌的精准治疗早日实现而不断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