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黄闪、梁景宏)近年来抑郁障碍患病率增加趋势明显,且呈低龄化趋势。抑郁会增加自身患慢性病以及遗传性抑郁的风险,并产生巨大的家庭和社会负担。近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亚军教授团队在体力活动对全人群的抗抑郁作用研究中取得又一阶段性成果:“周末战士”运动模式和规律性运动都能有效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两者分别使成年人患抑郁症状的风险降低21%和24%。
体力活动目前被认为是预防和干预抑郁症的重要方式,但不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体力活动达标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儿童体力活动严重不足的原因包括:(1)学校对体育课不够重视; (2)出于安全等原因,学校组织的课外群众性体育运动(包括长跑活动、球类比赛等减少; (3)学生在上学日学业负担较重,学习时间延长,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这些原因让学生普遍在上学日难以完成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每天至少60分钟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量。而对于成年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为了适应紧张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多数人不能坚持工作日的规律运动,来满足WHO关于成年人每周至少累积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体力活动(MPA)或累积75分钟高强度体力活动(VPA),或者其他等同的相关活动标准。为此,由于学习日(工作日)时间受限,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周末通过1-2次突击运动形式,来完成WHO推荐的体力活动总量,这种运动模式被称为“周末战士”。这一现象在成年人中尤为明显。但是,“周末战士”(达到WHO体力活动推荐量,但频率仅为1-2次/周)能否和规律运动(达到WHO推荐量,频率为 >3次/周)起到相同的健康效益,尤其是在抗抑郁方面,目前尚无定论。因此,深入探索这一贴近社会生活的话题具有较强的公共卫生意义。
图1 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倡导的体力活动金字塔
该研究通过对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2007-2020年的7次横断面,23,258名20~80岁的成年人数据进行分析,评估闲暇体力活动的频率、时长和强度,并根据运动模式将参与者分成4类:不运动:没有报告任何MVPA;运动不足:MPA<150min/week且VPA<75min/week;周末战士:MPA≥150min/week或VPA≥75min/week,每周只锻炼1-2次;规律运动:MPA≥150min/week或VPA≥75min/week,每周锻炼超过3次。采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对抑郁症状进行评估。
研究显示(表1),与不运动个体相比,周末战士的抑郁症状发生风险减低了21%(AOR=0.790; 95%CI: 0.638, 0.987),规律运动个体的抑郁症状发生风险降低了24%(AOR=0.761; 95%CI: 0.671, 0.864)。而运动不足的个体与抑郁症状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不显著(AOR=0.892; 95%CI: 0.783, 1.017)。研究还发现,每周体力活动总时长与抑郁症状发生风险存在负向剂量反应关系(图1),无论是周末战士还是规律运动模式,增加运动时长、频率和强度都与抑郁症状发生风险降低有关(表2)。
表1 不同运动模式与抑郁症状发生风险的关联
图2 MVPA与抑郁症状发生风险关联的限制性立方样条图
表2 体力活动模式、时长、频率和强度与抑郁症状发生风险的关联
报道显示,全球只有大约28%的成年人和19%的青少年达到WHO的体力活动推荐量。人们运动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繁忙的工作日可能没有充足时间参与锻炼。本研究结果提示:体力活动的健康收益大小,最重要的维度可能是首先运动量达标,而时间或者频率安排则可以选择更加灵活的方式:无论是每周只锻炼1-2次,还是3次以上,只要达到体力活动指南推荐量都可以有效预防抑郁症状的发生。考虑到体力活动可以在一周内以不同的方式积累,这为忙碌的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日常工作和生活繁忙的人群,采用“周末战士”的运动模式可以提高其指南依从性,从而确保身心健康。当然,为了获得更多健康收益,可以在满足体力活动推荐量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运动时长、频率和强度来实现。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以题为“Whether weekend warrior activity and other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 reduce the risk of depression symptom in the representative adults? A population-based analysis of NHANES 2007-2020”的研究论文在精神病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发表。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梁景宏为第一作者,陈亚军教授为独立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