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闻

首页 > 科研新闻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会成功举行

稿件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卢旖维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4-05-23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邓菀莛)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5月12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会在南校园怀士堂举行。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讨。论坛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帆教授主持。

陈春声书记致开幕词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辞。陈春声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百年来,中山大学秉承孙中山先生的志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希望本次会议能为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为加快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智慧力量。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陈有志同志在欢迎词中指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具有悠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多次在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学科,去年成功获批全国第一批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目前拥有专任教师153人,其中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32人。面向未来,学院正在为建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人才培育和理论宣传重镇而奋斗。

学术论坛现场

上午的研讨会分别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进平教授、副院长童建军教授主持。

第一阶段的主题报告分别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柳建辉教授、《哲学研究》杂志社社长王立胜研究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罗平汉教授、华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陈金龙教授、复旦大学党建研究院院长刘红凛教授、人民出版社马列编辑一部主任崔继新编审、中山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吴重庆教授发言。学者们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源起于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之时,走的是一条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叠加的道路;从演进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从有限选择性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追赶型现代化到引领型现代化、从追求效率的现代化到注重质量的现代化、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的过程;从整体特性看,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前提、抓住人的现代化这个关键。

第二阶段的主题报告分别由《世界哲学》主编刘志明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党委书记宋学勤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俭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绪武教授、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文成教授、厦门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林育川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国胜教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詹小美教授发言。学者们重点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重要议题。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探索的新飞跃,必须置于中华民族话语体系、世界历史普遍意蕴、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中加以呈现;二是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出过程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要从中共党史党建学视角出发,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三是要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的人权理论建构逻辑,推进人的现代化。

开题会现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研究”“新时代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研究”开题会分别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浩教授,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处长、《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执行主编王瑾编审,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郭燕同志主持。

在课题介绍阶段,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副处长何琬冰高度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科研立项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希望各课题组做好规划,进一步完善思路,产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两个课题组的首席专家沈成飞教授、罗嗣亮教授分别介绍了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总体思路、子课题结构以及未来研究计划等内容。

在专家建议阶段,求是杂志社原社长、清华大学李捷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柳建辉教授、罗平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王立胜研究员、刘志明研究员,人民出版社崔继新编审,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王瑾编审,北京大学林绪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宋学勤教授,复旦大学刘红凛教授,武汉大学宋俭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王跃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教授、胡国胜教授,中山大学林进平教授、吴重庆教授,兰州大学蔡文成教授,延安大学崔海亮教授,厦门大学林育川教授等分别对两个重大项目提出研究建议。与会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两个项目的重要价值,同时就核心概念、研究重点等提出了富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希望课题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系统思维深挖概念之间的联系,打造兼具历史厚重感和学术创新性的精品,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专家合影

在回应与答谢阶段,沈成飞教授、罗嗣亮教授对与会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学校及学院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表示将积极采纳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进一步优化研究思路,按时保质完成项目。

文稿终审:陈有志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