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林华亮教授
从全球传染病大流行到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从共建“一带一路”到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全球性挑战,离不开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人才建设支撑”,这为新时代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学校秋季工作会议后,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使命担当的高质量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为己任,为创建具有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而进行了如下的思考。
加强公共卫生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新时期素质结构“双优”的教师队伍,加强与国外高水平高校、研究机构的双向交流与合作,培育和引入世界一流的教师和研究团队,建立多学科、多层次的教师队伍。目前,学院拥有一支以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设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各个方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承担国家和省市资助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国家和广东省的公共健康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学院还成立了“融创人才计划”,欢迎有志留在大学任教的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等相关专业及交叉学科的人才。目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拥有科研资源、医学数据、现场优势,但基层医疗机构与具备科研能力的大学之间,缺少优势互补的协作机制,使得大学科研水平无法满足突发事件的科研需求。为了打破这一僵局,学院志在强化“双师”素养的培训,构建“双师”型的专业师资队伍,完善校内外教师的定期交流与协作机制,建立专职教师到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等有关公共卫生实际部门进行实践实习或挂职锻炼的制度,并邀请有关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为兼职教师。
完善公共卫生学科的课程设置。继续推进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以流行病学为例,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群体思想意识,掌握群体研究方法,应用相关知识对疾病及健康人群进行调研与研究。在此基础上,本课程将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课堂实践与个案研究,培养学生对传染病的基础知识与方法。所以,在授课上,可以用图表、案例和生动的语言来进行讲解,给教学内容增加更多的实用性和生动性。要完善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培养机制,实行“分层次”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建立多学科交叉的公共卫生博士生培养模式,加速培养具有“一锤定音”能力的领导型人才。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原创性,加速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要以公共卫生与健康问题为中心,深化教育与教学改革,加速建立现代公共卫生教育的课程与材料体系。
贯通多学科交叉的融合方式。新冠疫情暴发也凸显了建设公共卫生与健康交叉学位、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的现实紧迫性。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可从健康风险辨识、暴露因子分析、干预与应对研究、监测评价、政策评估等多个环节,实现公共健康持续提升的闭环,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公共健康人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基金的方式进行孵化支持,使其形成符合国家战略和高水平公共卫生大学建设需要的对外适应性文化,突破只注重学科本身发展需要的隐性文化,支持本院团队开展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或实践,将校内外的科研力量与优势学科结合起来,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促进研究。
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近年来,学院始终秉承“健康为公、明德敬学、研精覃思、创新超越”的院训,坚持“医教协同,实践育人”的办学模式,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通临床医学、精预防医学、懂社会管理”的“医防管”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学科建设,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人才培养之路。除了研究生教学,学院对本科教育也做出了系列措施及创新改革,包括强化实践教学体系,解决“专业知识培养与实践技能培训割裂”的教学问题;强化“高校-行业-企业”协同共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多家企业共建虚拟仿真联盟校企协同产学研教学基地,打造校内实验技能培训+校外专业实践强化的“衔接式、阶梯式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中山大学-广州市流调志愿队”,通过“平战结合”模式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同时,学院以强化高质量实践教学为目标,深化与卫健部门、疾控中心和企业的联动育人机制,协同共建“虚实结合”的公共卫生实践技能课程和高质量人才培养基地。
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拓宽国际视野。以“新时期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为凝聚共识,推进教育科研领域全方位交流合作,并进一步深化与世界一流公共卫生学院的实质性合作,推动与国内外大学及科研机构开展的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联合培养。今年7月,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副院长等一行10人来访学院,参加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研讨会。在听取了学院相关工作的汇报后,两院专家学者还围绕学生交流、联合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会议促进了两院在科研教学方面的合作,也为两院进一步探索和建立新的合作方向奠定了基础。
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探索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创造性和挑战性,也是一项重要的时代使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积极探索新时期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世界各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创新和完善,为构建健康中国作出更大努力。
文稿终审:公共卫生学院 范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