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坚持问题导向,利用交叉学科优势,面向国家和区域战略发展需求,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激发科研创新潜力

稿件来源:公共卫生学院 作者:胡汝为 编辑:王冬梅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3-12-15 阅读量: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汝为副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山大学召开2023年秋季工作会议,高松校长作题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报告。报告特别指出,学校要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推动学科交叉研究。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迫切需要以更加自主的知识体系“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推动和指引未来发展。作为在中山大学学习工作了25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希望以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为出发点,从交叉学科发展和科-教-研-用在大湾区的服务生态两个重要方向,谈谈对学校更好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思考与浅见。

利用交叉学科优势,面向湾区需求,激发科研创新潜力。当代科学的发展和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交叉学科绝不是原有学科的机械组合,而是在深度交叉、融会贯通之后所产生的、具有与之前学科完全不同特点的新学科。公共卫生学院近年高度重视交叉学科的内涵外延的探索、演变规律的提炼、建设机制的投入,旨在充分发挥中山大学文、理、医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面向科技前沿,从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加强“医防管”的交叉学科研究和人才的培养。目前,学院已具有良好学术交流环境、学科前沿性与学科交叉性相结合、实体与虚体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为学校更好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储备具有国际视野的跨学科创新性科研人才。

激发科研创新潜力,提升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学院正逐步推进建立正确科学评价体系,以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为评价重点,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综合不同学科范式发展趋势,尊重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公共卫生等自然科学研究的结合,给予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客观的评价和激励。在未来发展中,学校应推进建立一个全面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数据库,并规范开放科研用途,减少对于国外或限制性合作数据库的依赖,恪守中国立场,打破西方学术体系的话语桎梏,不断激发原始创新能力。以大湾区生物安全为例,与深圳校区的优势学科结合,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机遇,加强社会服务,提出强化生物安全系统治理和全链条防控,健全监测预警体系,积极参与全球合作,加快推进生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健全生物安全科研攻关机制,建立加密整合型本土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完善生物数据管理利用模式,明确生物信息收集、保存、共享、利用和规则体系,鼓励开发本土生物数据分析工具等政策研判与建议,激发科研创新自立自强的关键要素,提升服务大湾区生物安全战略的能力。

坚持问题导向,面向国家和区域战略发展需求,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卫生法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正当其时。卫生法学作为典型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学科,迫切需要以“学科建设-教学相长-教研结合-人才使用”全链条培养机制探索中国特色“新医科”教育新路径,促进韧性善治的卫生管理,形成以交叉为特色、以健康为中心的卫生法知识和教学体系,激发多学科融合的创新潜力。针对医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但法理基础薄弱,缺乏法学逻辑思维的特点,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贯彻中山大学“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人才培养理念,为国家的卫生法治体系改革储备深度多元的科学专业力量,既是加强卫生健康法治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前提,对国家公共安全和生物安全、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

坚持问题导向,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高松校长强调,中山大学作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扎根中国大地、面向世界,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是国内首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单位之一,应立足于全球卫生治理和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卫生健康事业及其法治发展需求,形成自洽的理论体系,有效指导行业实践,加强学院在国家、大湾区的引领能力。如在区域、国家和全球健康治理的不同层面,面向医学科技前沿,聚焦医疗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系统融合法学与卫生管理,形成以交叉为特色、以健康为中心的卫生法知识体系,促进韧性善治的卫生管理。研究重点包括 “医-防-管”数据产权理论基础与制度构建;大湾区生物医药的科创规制;利用河套科技特区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优势,以课题和决策咨询等方式推动在《生物安全法》框架下大湾区生物医药高地建设和产业放管服科创规制的制度规范的制定;重大疾病病理机制、疾病间病理关联性及早期诊断策略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政府规制推动人工智能诊断专家系统变革;在全球健康专业的发展过程中,聚焦信息通技赋能全球大流行病应对的中国智慧、全球卫生合作信息共享的安全和全球卫生行政法的“软硬”兼施,从前沿的全球治理问题的研究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具有显示度的新理论、新实践和新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

发挥多元主体智慧,党建引领业务的多学科协同发展生态系统。以“党建+医学+X”深化多元协同机制,拓展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自主培养路径,提高卫生健康领域的社会服务的实践能力和学科团队成员的思辨能力、宏观思维能力、重点把控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致力打造中国特色“新医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样本。学院积极开展基地与实验室平台建设,与疾控中心等主体丰富的现场和数据资源深度融合,探索高校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优势互补,构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新范式和科研成果转化新形态,构建科教研用全链条优势的协同发展生态系统。

未来,学院将秉承国家“十四五”高等教育规划核心理念,紧紧抓住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契机和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在真实世界创新社会服务模式,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制机制创新贡献中大的智慧和力量、发出中大声音,提供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决策支持。

文稿终审:公共卫生学院 范瑞泉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