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如何让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稿件来源:附属第七医院 作者:陈起坤 编辑:王冬梅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3-12-16 阅读量: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党委书记 陈起坤

11月18日至19日,中山大学2023年秋季工作会议在深圳校区召开。本次大会主题是“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高松校长作了大会主旨报告,深入阐述了学校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总结回顾了近五年学校科研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明确指出了推进学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路径。校党委书记陈春声结合深化中央巡视整改、落实“一校一策”要求,作了题为《深化中央巡视整改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总结报告,并提出各单位要结合实际,组织传达学习和贯彻校长报告和秋季工作会议精神。本人从附属医院党委如何让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这个角度谈些心得体会。

一、完善“引得进”的制度机制,打赢人才“争夺战”

高松校长在报告中指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一体推进”“要着力抓好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育工作”。陈春声书记在总结报告中指出,“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在于要有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这一点对附属第七医院的影响尤为显著。对于开业刚5年的七院来说,人才底子薄,高层次人才尤其稀缺,引进一个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对完善学科结构、提升学科诊疗服务能力和带动学科科技创新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前,随着国家鼓励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城市大医院尤其是高校附属医院普遍进行了规模扩张,学校各附属医院和深圳老牌公立医院也纷纷走上多院区发展模式,对高层次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附属第七医院实行“去编制化”,也引发了一些高层次人才落地的担忧。随着医院二期项目建设加速,医院面临更加严峻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形势。过去几年,附属第七医院采取了引育并举的方式,以中大各兄弟附属医院为主,引进了2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学术骨干,也自我培养了一批中青年人才,现有高级职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0余名;同时大力引进专职科研人员,建立“首席科学家+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的专职科研人员梯队,含中山大学高层次人才25名,推动了医院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科研排名常年居深圳市各医疗机构前列,也被列为深圳市研究型医院。但医院高层次人才仍有巨大缺口。未来,为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医院必须深入实施人才兴院战略,完善“引得进”的制度机制。构建全方位的精准引才体系,实施靶向引才、精准引才、柔性引才;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企业年金”的养老保障机制,让高层次人才更加安心;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科研配套+团队支撑+安家费+住房安居”的配套保障机制,让高层次人才更加暖心;倡导人文引进机制,用心用情开展一对一人才引进服务,让高层次人才更加舒心。

二、优化“留得住”的人才环境,确保人才留下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院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始终把员工满意放在最根本的位置,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积极构建多元化的人才成长体系,完善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人才“成长全周期”管理。积极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坚决破除“五唯”,探索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评价体系,不断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激励机制,确立“让员工体现价值,获得有尊严的收入”的薪酬目标,让员工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积极构建员工全方位关怀机制,关注员工身心健康,建立员工身心健康档案;开设员工“心理驿站”和心理热线电话;不断优化慰问关怀工作,建设温暖的职工之家;通过“工会+协会+部门工会”三会联动,开展系列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生活。积极推动员工参与医院民主治理的机制,通过“双代会”、党委查房与行政查房、院长信箱、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收集员工意见建议,建立意见建议整改落实长效制度机制。积极推行人才引进“随访”机制,常态化举办各类座谈会,了解员工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对医院、科室发展建设的意见建议,不断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三、创造“用得好”的事业平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事业发展好不好,创业环境优不优,是能不能用好人才的关键。经过5年多的发展,附属第七医院在医教研管文等全方位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顺利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不断攀升,落地了一批省级、市级临床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但医院也面临着物理空间受限、区域辐射作用发挥不充分、提质增量任务艰巨、学科优势不明显、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亟需提高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强化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更好发挥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作用,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加快推进医院二期项目建设,推动以系统疾病为中心的学科群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和领先水平的重点学科;落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打造医学卓越人才培养中心;完善科研设备设施建设和科研平台搭建;强化医院信息化支撑。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文化铸魂,推动人文型、智慧型、创新型、研究型教学医院建设,让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