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推进气象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稿件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作者:杭建 编辑:王冬梅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3-12-29 阅读量: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杭建教授

中山大学于11月18-19日召开了2023年秋季工作会议,本次会议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主题。随后,为了为深入学习贯彻秋季会议精神,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12月5日,大气科学学院召开教职工大会传达学习会议精神。会议由董文杰院长主持,学院党政领导及全体教职工参加会议。在会议中,我作为主管科研副院长,介绍了学校2023年秋季工作会议的总体情况,重点向全体教职工传达了高松校长的主题报告精神。之后,作为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我带领支部也对报告进行了专门的讨论交流,支部党员们积极发言和讨论,每个人均收获满满。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和学院同事们深刻地感受到,高校长的报告为推动学院科研工作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指明了机遇、路径、理念与措施。和前两次工作会议聚焦“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一脉相承,共同体现了学校和学院对科研与人才培养的重视。

一些好的机制与举措非常重要,将继续加强和改进,包括:

1.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科研生态

大气科学学院自2015年建院以来,一直秉承“给全院教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一思路,逐步建立了合理的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营造了学院良好的育人文化、科研风气和学习氛围。“不管任何团队的青年教师发展起来,整个学院从上到下都共同助力”已成为学院发展共识。同时,学院以教育部学科评估和“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凝聚全院师生力量,全面加强制度化建设。同时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石,打造了学科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系统性地推动了大气科学学科发展。

在本次研讨过程中,我们也介绍了学校的教学工作量改革新举措与学院制定的教学工作量考核新方法,即上课的工作量要求降为每年72学时(本科54+研究生18),同事们欢欣鼓舞,热烈拥护。该改革举措不但有利于教师们集中精力打造精品课程、提高教学水平,而且有助于老师们有更多的科研时间、更方便地去参加国内外会议与学术交流,是“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科研生态”的有力措施与保障。

2.坚持自由探索和有组织科研相结合,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学院近年来着力打造了五个优势或特色团队,包括陆面过程与天气、气候和环境;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与冰冻圈科学;泛南海地区大气海洋系统科学;粤港澳大湾区大气环境、南海及周边地区海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空间与行星科学。2015年建院以来,学院获批科研经费近5.5亿元,主持和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近40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其中3项所属专项为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等。这些都是有组织科研的成果体现,只靠个体教师很难争取到国家重大重点项目。

此外,学院也尊重“自由探索”精神,激发创新活力,为教师个体自由科研创造各种便利条件。2022年学院陈庭辉副教授在没有加入任何团队的条件下,经过多年积累,发表了关于台风生成机制的Nature正刊论文1篇,成为“自由探索”的成功典范。

3.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学院秉承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培养思路,设立四个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评估中心、学生科技创新中心、拔尖学生辅导中心),由四名专任教师担任中心主任,助力人才培养。积极鼓励本科生加入科研团队开展研究性学习,本科研习率高于65%,鼓励学生本科毕业继续深造,目前深造率已超过70%。

学院还制定了英才班主任制度。即以1:10的师生比配备专任教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贯穿大一到大四全过程。班主任需积极与学生谈心和组会,开展“1次一对一谈话/学期”、“1次理论学习/学期”、“1次走访宿舍/学期”、“1次班级活动/学期”及“1次班会/月”,做到真心关爱与善待学生,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热心为学生排忧解惑,向院系反馈学生提出的困难或问题,为学生考研、出国、实习等提供帮助,鼓励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为其深造与人生规划提供建议。本人也担任了2届班主任,获中山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

此外,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不是溺爱学生,而是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忙起来、学起来、动起来,在学习和科研的刻苦努力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具体包括,以德为先培育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技能与卓越的专业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软实力,包括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探究精神与创新创造能力、合作精神与领导能力、有效沟通的能力以及国际视野与全球素养等。

研究生是科研的主力军。作为研究生工作主管副院长,努力提高研究生生源与培养质量,协助建立了本硕博贯通的课程体系,推动学院实施了研究生培养多导师制度,助力学院获评中大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每年组织暑期学校与研究生招宣,率先施行“大气-海洋-生态-物理-化学-数学试题一锅六菜”的专业考研办法,解决了生源学科交叉性强的难题,近3年硕士生源985-双一流占比超60%。每年为研究生讲授学术规范和工程伦理课、开展学风教育,实现论文合格率100%、零学术不端。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以身作则地鼓励学生迎接挑战、潜心科研、突破瓶颈、奉献国家,引导学生结合学术前沿、国家需求和个人兴趣,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大气科学优秀人才。

通过系统性改革举措和全院师生努力,取得了较好的立德树人教育效果,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学生对学科的满意度和认可度非常高。近年,本科毕业生75%以上继续在国内外名校深造,博士毕业生50%以上在国内外科研单位做博士后或就职教师岗。

4.将党建与科研及人才培养密切结合

自2018年以来,本人以教授与优青双带头人身份担任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在今年12月的支部活动中,我们制定了年度计划,提出以支部活动为契机,每年访问1-2所大学或兄弟院系、1-2个气象局或环保部门等业务单位,开展联合党建+学术业务交流活动,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加强我们与粤港澳大湾区各气象局或环保部门等业务单位的联系,增进相互了解和业务合作的机会,有利于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

文稿终审:大气科学学院 郑慧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