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粟丹、杜遥)4月13日至4月14日,中山大学2024年度春季工作会议在深圳校区召开。中山大学出版社按照学校的部署要求,组织全体员工深入学习此次春季工作会议关于推进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的指导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努力提升国际视野、深化理解、强调落实会议精神,围绕学校百年华诞,重点就如何助力学校的国际化办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党的领导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出版社全体员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等,以其丰富的内涵、精神要义和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面对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工作环境,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传播主流价值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其有机融入出版物中;不断强化风险意识、保密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提高政治敏感度和鉴别力,对选题和内容严格把关。
二、助力学校提升国际影响力,推进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
出版国际化工作肩负“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使命职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国家新闻出版署明确提出,中国出版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出版传播方式”,“积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出一批融通中外、展现中国力量的出版物”。
中山大学出版社位列2023年“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100强”
近年来,中山大学出版社积极探索海外合作出版路径,结合学校学术研究特色,将文化传承发展和教学科研中产生的一流学术成果翻译为外文在海外出版,推动学术成果的国际化传播,加强科技和学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助力学校提升在海外学术界与学术出版领域的知名度与影响力。2023年,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评估中心发布的“中国图书世界馆藏影响力报告”中,中山大学出版社位列“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100强”,连续7年进入100强榜单。2022年,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馆藏珍品》(中阿对照版)在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并于沙特吉达国际书展举行新书发布会,向全世界展现更加鲜活的中国文物图景,受到诸多读者和出版业同行赞赏。2023年,中山大学出版社签订阿语版《太阳电池物理与器件》《人地系统导论》出版合同,目前外译工作正在顺利推进中。除阿拉伯语种的翻译出版外,中山大学出版社还积极拓展俄语版等更多语种的翻译出版工作,致力于将优秀的中文作品推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促进文化交流与知识传播。
2022年,《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馆藏珍品》(中阿对照版)在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
2022年12月13日,《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馆藏珍品》(中阿对照版)新书发布会在沙特吉达国际书展举行
虽然在国际化出版领域的探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目前仍处于起始阶段。由于投资规模有限以及后期宣传推广力度不足,目前输出的出版物尚未形成显著的规模效应,盈利模式仍需完善。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和优化“走出去”的思想理念和实施路径,拓宽国际化视野,了解海外用户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精准把握读者需求,从而逐步实现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以获得更好的国际化传播效果。
三、加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服务学校的学科发展和战略布局,出版社通过优化人才结构、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建立职业发展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培训等一系列举措,成功打造了一支具备高素质和高水平的专业出版人才队伍,为推动高质量的学术出版和教材出版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出版“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新时代出版业的发展趋势。为此,有必要加强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拓宽出版人才的国际视野,通过出版物这一文化载体,积极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
着眼未来,中山大学出版社将持续深入学习春季工作会议精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出版社发展全过程,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立足出版事业,做好创新服务和知识服务,服务国家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为推进学校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添砖加瓦。
文稿终审:王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