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校长在春季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推进国际化办学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标志着我校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的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在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中强调,不同国家、不同文明要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我们要顺应历史大势,致力于稳定国际秩序,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新起点的新闻传播学科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需要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尊重和吸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精华,汇聚“多元”水道,通达“大同”海洋,打造全球视域和本土特质兼具的国际教育新旗舰。
定“共识”坐标
2023年7月“媒介融合野外实践”纪实摄影组来到云南凤庆永发村进行实地采风
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的首要条件是形成共识。对新闻传播学科而言,一是遵守国际新闻传播教育的行业规范,如新闻真实性与社会责任原则、数字时代的数据合法使用等。二是秉持平等尊重原则,充分理解和尊重各国政治、文化、社会和教育秩序的多元性,深入对接新闻传播实践在不同制度下的内在需求。三是推动全球新闻教育互学互鉴,保护和利用各国新闻文化独特性带来的传播案例创新、教学内容创新和学术视角创新,防止出现单边主义“欺行霸市”,抵制教育与学术话语霸权。
绘“多元”经纬
学院以“全球与地方:中国新闻传播学的传承与超越”为主题,主办第五届新闻传播学研究生“青梅论坛”
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的关键在于追求“高水平”。新闻传播学院致力编织一张多方参与的高水平国际教育科研协作网,首先是深度整合跨学科、跨地域资源。学院在课程设置上设有英语新闻采写、国际新闻编译、国际传播理论等课程,要求学生对瞬息万变的国际舆论具备实时响应能力;牵头建立粤港澳高校联盟下属的计算传播联盟,实现与大湾区高校、研究机构及头部媒体的广泛合作;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建立欧洲媒体训练营计划;持续推进大型研究项目“海外受众调研”。未来,学院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欧洲,尝试以欧盟主要国家为切口,开发海外实习基地和研究工作站,开展全球实践实训,支持跨国有组织科研。其次是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学院90%以上教职工有海外背景,多名教师担任SCI/SSCI期刊编委或曾驻外担任孔子学院院长。学院将积极引智纳贤,邀请外籍学者、业界专家参与教学讲座和论文指导答辩,拥有稳定的国际同行“朋友圈”。最后是多元人才培养,学院港澳生、留学生比例高达37%,未来将采取定向资助、国际招宣、学分互认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硕博留学生比例,旨在将背景丰富的学子,塑造为既能驾驭学科深度、又掌握国际广角的多元文化传播大使。
扬“品牌”风帆
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的目标是实现“平等互鉴”。塑造大湾区国际传播教育品牌,是学院践行“平等互鉴”的自信所在,主要立足于三方面优势:技能优势,依托现有实验室和研究基地,紧贴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确保课程内容深度接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社交媒体分析等数媒技术;科研优势,依托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深耕大湾区国际传播课题,如湾区媒体国际新闻报道规律、9+2城市群媒体环境演变和传播策略等,开发粤港澳公共传播案例库,持续精进现有咨政水平;青年发展优势,与港澳高校、媒体联手,积极策划大湾区国际传播作品大赛和公共传播案例大赛等,创作推广反映本土社会文化面貌的多语言产品。力求为学院申请学科相关国际认证奠定基础,增强教育品牌国际声誉。
遵“法纪”航向
为新时代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稳舵定向的是法治与纪律。学院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根本指导,这是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者、传播者和倡导者的基石。全院上下对学科的特殊政治属性具有清醒认识,在办学活动中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切实保障合法性、合规性。既符合国际标准、遵循国际惯例,又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和校纪校规,不损害校院利益、不破坏校园稳定,这是确保国际化办学行稳致远的关键。
学院承办中国前驻英大使刘晓明专题报告会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们抢抓国际发展机遇、抵御国际矛盾危机的缓冲带,是活力创新与风险挑战并存的区域。作为大湾区高等教育排头兵,我们所追求的国际化办学并不仅限于跨学科、跨区域的浅表互动,而是展现行为自律、规范管理、文化包容和战略智慧的育人新格局,赓续发扬中大百年教育风范。
新时代的新闻传播学科内涵深厚,与“多元”“大同”的对立统一规律互为支撑,与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诉求自然共鸣,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宏大愿景紧密相连。其“国际性”内涵需要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全面与国际接轨,致力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兼具的人才。其“时效性”内涵强调学科教育紧贴时代脉搏和国际舆论变化,这是新闻专业素养和国际视野培育的重要维度。其“规范性”内涵指明学科教育须遵从国际学术规范与传播规律、守护国家和校园安全、忠诚贯彻国家教育政策与高质量发展战略。新时代新起点,学院将致力打造协同增效、规范运作的工作格局,努力为学校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注入“多元”动能,助力打造和谐共生、互利共赢的高水平国际交流“大同”生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注入学界力量。
文稿终审:钟智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