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至14日,中山大学2024年春季工作会议在深圳校区召开,主题聚焦“国际化办学”。高松校长作题为“推进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主旨报告,深入阐述了学校推进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的内在要求和重大意义,总结回顾了学校在国际化办学上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挑战,明确指出了推进学校对外交流合作的发展路径。作为一名中大人,我深深感受到学校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在青年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自加入中大以来,从懵懂学子到青年教师,我的成长受益于学校、大气科学学院学院及所在团队带头人杨崧教授对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高度重视,也见证了团队在学术交流、师生互访、科研合作等多个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
推进国际交流,培养国际视野
十八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号角吹响,揭开了人类文明璀璨绽放的序幕,却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气候剧变。随之兴起的是一门以地球环境变化为研究对象的交叉学科——全球变化科学,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变化带来的挑战,探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气候研究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需要全球科学家通力合作的领域。
十多年前,杨崧教授从美国回到母校中山大学,带回了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培养观。“请进来,派出去”是他一以贯之的学生培养方针。他每年邀请国际、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来访高达几十人次,不仅为中大学子安排了一场又一场的专场学术报告,还为青年学者和学生提供了无数次一对一的讨论机会。杨教授积极支持我们到世界各地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让我们去学习、去发现,打开视野从更宏观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局限于一隅。此外,杨教授研究团队的每一位博士生都会派出到国际顶尖的科研院所包括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瑞典哥德堡大学等进行为期1-2年的交流访问学习。密切的国际交流访问,离不开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山大学国际交流项目以及国家各类重大重点项目的支持。
曾经,杨崧教授与我们分享他的导师对他教育方式的影响,“我读博士的时候,遇到了韦伯斯特导师。他是那种眼光开阔,有全球视野的人。每次他从世界各地开会回来,都会带回来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如今,他言传身教,将全球视野赋予了我们,让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勇攀科学高峰。
加强科研合作,引领学科前沿
近年来,团队加强与外籍专家的科研合作,特别是在实质性的科研项目合作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成功获批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
杨崧教授作为中方负责人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泰项目“Subseasonal-to-Seasonal Variations and Predictions of Rainfalls over Souther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为实质性国际合作的范例。该项目已于2021年圆满结题,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降水的次季节-季节变化和预测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揭示了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的重要影响,引起世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此外,团队胡晓明教授作为中方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韩交流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建立了长期的互访和科研合作框架。
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加强气候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危机是全球各方的共识。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将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国际合作,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好国际交流合作的推动者。
文稿终审: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