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号召全球各国人民同心协力面对分歧挑战,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高等教育事业是促进各国交流合作的重要一环。正如高松校长在今年春季工作会议上所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发展战略和鲜明特征。中山大学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正是服务国家、面向世界、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作为大气科学学院的一名教学科研工作者,近年来的学习工作经历让我深感国际合作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危机的重要性,对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色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牵头国际计划,为合作搭建平台。众所周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海平面上升、极端事件频发、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都在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理解、预估、并应对全球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当今地球科学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全球科学家的通力合作。虽然学者之间出于共同研究兴趣的自发合作交流早已司空见惯,但直到近年来一系列大型国际研究计划的实施(如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未来地球计划等),世界各国的科研力量才得以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共同推进科学的进步、学科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牵头国际计划是一个机构科技实力的体现,也是服务国家、面向世界、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经。中山大学近年来在这方面已具有扎实的前期积累,例如未来地球计划的九个全球秘书中心之一便设置在大气科学学院,依托该中心的一系列学术活动如“青年科学家资助项目”、“未来地球大师论坛”等促进了中山大学学者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由中山大学乃至我国牵头的国际科学计划还不多,很多国际计划仍然由西方科学家主导。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今天,积极主导、牵头国际计划,为国际交流合作搭建平台,是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吸引顶尖学者,助力办学国际化。为了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我们常说“走出去,引进来”。近年来,得益于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大量学者的留学出访促进了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然而,在“引进来”方面,我们似乎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知道,顶尖的学府离不开顶尖的学者。一个学科的发展,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非常关键。以大气科学领域为例,环顾全球著名的教学科研机构,无一不是由国际级大师引领的、国际化水平非常高的教研队伍组成。笔者在访问韩国的气候物理基础科学研究中心(IBS Center for Climate Physics, ICCP)时,发现该中心的国际化水平非常高。ICCP聘请国际著名科学家、来自德国的Axel Timmermann教授担任中心主任,并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比利时、日本、印度、韩国等多个国家的学者和学生在ICCP工作。该中心的学生拥有充足的国际交流合作机会,可流利使用英语与国际同行开会、讨论和交流。引进全球顶尖学者打造国际化的教学科研机构,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推进国际化办学,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途径。
强化湾区合作,共筑人才培养高地。中山大学的一大优势是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并在广州、珠海和深圳三地办学。毗邻香港澳门的地理位置优势有助于学校大力开展与香港、澳门高校的合作。近年来,学校与香港、澳门高校之间建设了相应的科研平台,在学术交流层面上积累不少,例如依托学校热带大气海洋系统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积极开展与港澳单位的科技合作,共同围绕粤港澳及热带地区的大气、海洋科学关键问题开展合作交流。除了在科研层面的交流外,未来可逐步推进粤港澳三地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比如推动学生互访、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等。香港、澳门高校在教学、人才培养方面与中山大学存在一定差异,粤港澳三地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人才保障。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同行与中国学者的交流合作意愿也必然会越来越强烈,我们应尽早布局,从政策和制度上做好相关保障。国际化办学,是中山大学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重要支撑。
文稿终审: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