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曾令东、龙海涵、谢俊洁、樊雨晴)7月2日至3日,以“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为主题的第四届全球湾区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在深圳前海举办。本届会议由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办,香港教育大学应用政策研究及教育未来学院、岭南大学潘苏通沪港经济政策研究所、澳门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协办。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袁旭阳主持。
中山大学副校长邰忠智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功能定位不断拓展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愈发突出,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效果更加显著,展现出“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邰忠智表示,今年是中大建校100周年,本次会议作为中大百年校庆学术科研育人系列的三大高端智库论坛活动之一,为中大世纪华诞献上一场学术盛事。
会议协办单位代表、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胡伟星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有不同的合作平台推出,软联通和硬联通也在不断深化,但府际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大湾区府际关系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议题,全球湾区发展国际学术会议有助于凝聚国内外学术力量参与研究。
主旨演讲环节由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院长何俊志主持,来自国内外的8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全球湾区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研究与实践经验。
美国区域规划协会副主席摩西·盖茨在其报告《气候变化时代的大都市发展:挑战与前进之路》中,分享了纽约应对气候变化对城市住房需求与区域规划影响的经验。
东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元桥一之则探讨了日本大学与高科技初创企业之间的地理临近性对知识溢出的影响。他指出,大学不仅是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中的知识源泉,还能为高科技初创企业培养和提供高技能劳动力。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作了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的报告,点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过程中发挥澳门优势的重要意义。
香港教育大学协理副校长周文港提出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思路。在他看来,香港需要塑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配的高端紧缺型人才供应队伍,搭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投融资平台和碳交易平台。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及数据科学学院讲座教授祝建华作了题为“香港金融科技发展与大湾区科技人才流动” 的报告,同样展示出对于人才的渴求。他表示,大湾区需要进一步增强相关人才的教育和引进。
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龚晓峰报告了“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效应”的相关研究,指出未来大湾区各市要重视规划和政策、主导产业布局与分工、创新要素、交通物流体系、五外联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等方面的协同,实现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效应。
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副教授江绍龙以“人类世的废物与价值:香港及其他地区的回收挑战”为题,指出需要重新思考城市固态废物的回收和处理方法,包括监督废物的国际流动、改善不同固态废物的处理方法、鼓励减少废物的产生、提升废物处理和回收的基础设施,同时培育废物回收利用文化等。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深圳)高级研究员封小云教授对粤港澳大湾区新阶段发展提出了新思考,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应当率先建立创新型发展新格局,率先参与国际竞争,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大湾区创新型发展新格局的关键在于营造开放、竞争、合作的制度与生态环境。
会议还举办了经济、社会、政法、传媒四个平行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领域针对湾区发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其中,经济分论坛由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李小瑛副院长主持。社会分论坛由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黎熙元教授、院长助理郭宇菲副教授共同主持。政法分论坛由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曹旭东教授和林丹阳副教授共同主持。传媒分论坛由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智锦教授和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唐嘉仪共同主持。
会议最后阶段,与会专家、学者通过圆桌论坛的形式,对“大湾区数字融合”展开深入研讨,论坛由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李小瑛副院长主持。专题分享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就相关主题持续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大会嘉宾与会人员合影
据悉,全球湾区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已连续举办四届,吸引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参与。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拟将其打造成持续性、品牌性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助力湾区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
文稿终审:袁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