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守正创新、提质增效,以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稿件来源:孙逸仙纪念医院 作者:杨建林 宋尔卫 编辑:吴立坚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5-01-14 阅读量:

2024年12月14日至15日,中山大学2024年秋季工作会议召开,聚焦“治理体系改革”,探索提升治理能力、促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医院”的内在要求。一直以来,孙逸仙纪念医院积极稳妥推进深化改革工作,围绕秋季工作会议要点,医院将着力破除制约医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优化医院资源配置和提升内部运行效率,优化医疗工作制度体系和管理流程,提升医疗工作效能,创新工作模式、激发工作活力,实现医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领悟贺信精神,聚焦主责主业

2024年,中山大学迎来百年华诞,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为奋进新百年、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校召开秋季工作会议,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一体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促进学校新百年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孙逸仙纪念医院第一时间传达、组织深入学习学校秋季工作会议精神,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守正创新、提升决心定力,坚持问题导向、落实调研先行,坚持群众路线、心怀国之大者,坚持破立统一、实现稳步推进,坚持系统观念、增强大局意识,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在秋季工作会议中提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的要求。

按照总书记重要贺信对新起点上学校发展提出的殷切期望,未来,孙逸仙纪念医院将落实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聚焦医疗、教学、科研主责主业,积极响应学校战略部署,在“一体两翼”多院区发展格局上,积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体系改革,持续优化学科群布局、科研平台布局,践行专家治院原则,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力争打造有底蕴、有温度的医院文化氛围。

加强院区管理,保障同质高效

2024年12月,孙逸仙纪念医院花都院区启用,“一院多区”建设进入“快车道”。这是医院继今年9月医院海珠湾院区(一期工程)开工并于11月30日启动首幅地下连续墙施工、11月医院与花都区政府合作建设花都院区的签约后又一堪载史册的发展转折点。

依托花都院区启用的“新引擎”,孙逸仙纪念医院全面推进院区同质化管理,着力推动多院区格局下的治理效能提升。孙逸仙纪念医 院花都院区国家卫健委批复同意的医院直属院区,通过实现院区同质化管理,与医院北院区、南院区保持统一的医疗质量标准、服务规范和管理流程。医院大部分行政只能部门实施垂直管理,实现上下贯通、高效协同;属地管理上积极推进改革,严格精简机构设置,仅设置综合管理办公室、医务办、后勤办,以“垂直管理+精简设置属地管理机构”的模式,快速解决花都院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全员一盘棋”的整体优势,提升治理能力、优化治理质量、提高运营效率,带动花都院区快速发展。

面向重大需求,优化学科布局

医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的“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及“把握科技创新‘四个面向’”要求,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坚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医院”的目标,构建以临床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在科技创新方面实施了系列举措,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制定多院区学科战略布局。各院区之间在学科布局上相互联动,在创新体系上互为补充。北院区以常见慢性病、五官疾病为主,计划建设医学历史博物馆,打造成为医学人文培育培训基地;南院区以精准肿瘤外科诊疗为主;花都院区以代谢免疫疾病和肿瘤疾病诊疗为主,计划打造生命支持中心;海珠湾院区将建立大湾区内示范型的研究型医院,建设疑难病症诊疗中心;深汕中心医院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将打造粤东疑难病症区域医疗中心、粤东精准肿瘤诊疗中心。

构建多学科协同发展创新模式。通过调研,医院形成了学科群的发展理念,将关联学科集成,取长补短,突出优势特色,建立了肿瘤学科群、泛血管学科群、感官与头颈学科群、妇儿学科群、神经运动康复学科群、代谢与免疫学科群、感染与急救学科群、综合及医技学科平台“7+1”学科群,构建了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打造全链条科研创新平台。医院一直重视瞄准临床实践问题,通过开展研究进行转化,再将研究成果反馈至临床。基于该理念,布局建设了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平台、临床研究平台、医工融合研究中心三大科研平台,形成了全链条医学研究模式。

优化人才结构,推进队伍建设

医院始终坚持“人才强院”,不断探索建构高质量人事人才工作治理体系的创新模式,全面落实学校提出的“适度规模,优化结构,注重质量,追求卓越”原则。一方面,不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引育结合布局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科学改进医院招人设岗相关工作,平衡岗位规模、结构,提升服务效能。

立足专题调研,优化人才引育策略。坚持党管人才,医院领导班子领衔,深入全院临床一线科室和科研平台通过调研分析人才梯队现状,明确发展目标和举措,适时调整人才引育策略,完善清单式引才育才计划。

多点发力,持续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主动出击全球邀才,严把科研人才方向和质量关。加快急需紧缺临床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引进。柔性“引智蓄能”,助力学科发展。

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体系。关注各类人才发展,坚持人才分类培养,不断优化“逸仙人才金字塔支持体系”,以研究生/博士后培养为塔基,优化博士后、“新逸仙人才”等起步、中坚力量的人才引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术权威、学术领军人才、学术骨干等“塔尖”的辐射作用。

创新招人设岗工作方法。建立人力资源配置管理小组。发挥专家智库的力量共同研究医院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运营人力成本精细化管理。充分调研,强化岗位设置及招聘指标的科学性。通过对照国家及地方有关标准和要求,结合医院发展导向和用人科室人才梯队现状,做好人力资源配置分析,为专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设智慧医院,提升机构效能

依托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近年来,孙逸仙纪念医院以智慧医院建设为提升医疗机构效能的有力抓手和关键路径,有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医院医疗技术、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高质量发展。

孙逸仙纪念医院通过构建信息化集成平台,依据“一个平台,两大体系,五大业务领域,四个数据中心,一套智能决策平台,一个统一门户”的总体设计架构,实现了临床诊疗的智能化与数据的互联互通,为医护人员及管理者提供精准全面的信息支持,成功通过了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

作为广东省首批互联网医院及广东首批“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医院建设单位,医院强化移动医疗应用,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患者能便捷地预约挂号、查询报告及支付费用,医生也能通过手机APP高效管理患者信息,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孙逸仙纪念医院引入了多项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如AI影像阅片、细胞学病理阅片、智能乳腺超声机器人、基于大模型的“药问答”对话机器人、基于 AI的超说明书用药循证决策系统等,提高了临床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未来,医院将深化智慧医疗应用,探索更多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完善信息安全体系,强化网络监测与预警;推动医疗数据共享,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交换机制,以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持续秉持“以人为本、创新驱动”的理念,不断探索智慧医院建设新路径。

以贯彻落实学校2024年秋季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孙逸仙纪念医院将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与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解放思想,切实增强以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以多院区发展为契机,以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医院”而努力奋斗,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分别系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院长)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