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部署,广东省派出300名“精兵强将”支援上海核酸检测工作。这支队伍的队员平均年龄34岁,副高以上职称有48人。 抵沪次日,上海正好启动新一轮全市范围核酸筛查。“我们来得正逢其时。”广东省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领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副主任黄彬介绍,截至4月12日24时,这支...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血管病、糖尿病、帕金森病等难治性疾病患者不断增多。干细胞作为一种可以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细胞,具有修复组织功能和再生器官的能力,被称为“种子”细胞。基于干细胞的这一特性,以干细胞为核心的再生医学,为重大难治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科陈秋燕教授指出,鼻咽癌抗癌治疗结束后,患者在康复期要注意以下问题: 饮食方面:要清淡饮食,选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果、奶类和大豆制品,适量肉类、蛋奶类,适量补充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红肉及动物肝、动物血等。 注意口腔卫生,用细软毛刷、含氟牙膏刷牙,...
“看到小区群里召集不能返岗的医护人员就地抗疫,我第一时间报了名!”家住白云区管控区内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肿瘤放疗专科一区梁群英护长,自4月12日起就地上岗,作为小区核酸采样点的临时负责人,每天组织5-6名小区内不能返岗的医务人员开展核酸采样工作。 梁群英护长居住在白云区万科峰境,该区域在4月9日被划为...
双线抗疫进行时! 作为在穗医疗机构,自广州新一轮疫情突发以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已经连续多日派出一千五百余人次前往社区支援核酸采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着“守护人民健康”的使命和担当。 而千里之外,该院支援上海核酸检测工作的三名技术骨干——分子诊断科副主任技师马将军、病理科主管技师黄马燕、检验科...
面对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走高的现实,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力量,促进医患相互理解、相向而行,共同铸牢防癌治癌的“防线”?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广报G视频,联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辉瑞中国的公益支持下,推出《医者的使命》医学人文演讲视频。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徐瑞华教授和内科副主任王...
近日,广东省广州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防控工作新进展。会上,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学明表示,高等院校实施封闭管理,学生非必要不离校,教职员工家校“两点一线”,加大核酸检测频次。 为与病毒“抢时间”,广州市多所高校开展校园全员核酸检测工作。4月8日晚,南方医科大学连夜组织全体师生员工,在校园...
11日的上海,温度又往上爬了几度,三十多摄氏度的气温下,位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半夏路的浦东“火眼”实验室里,也有些热了。这个“火眼”实验室由7个负压硬气膜舱组成。现场看,一个个白色气膜“帐篷”之间的地板上,放着不少新搬来的空调。 “不眠不休” 广东省援沪医疗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黄彬,正在给队员们——来...
与病毒赛跑,4月8日晚至4月11日,接到上级核酸采样任务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短时间集结,派出医务工作者986人次组成应急核酸采样医疗队,赴广州各区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 4月11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派出195人核酸采样医疗队在海珠区核酸采样工作。“收到医疗队集结的通知,队员们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中山大学M1溶瘤病毒研究又有新突破。日前,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颜光美团队在知名科学期刊发表研究论文,鉴定了溶瘤病毒M1的受体,首次确定了预测M1病毒疗效的双生物标志物体系。 “这个发现,奠定了M1病毒精准疗法的科学基础,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中山大学教授颜光美说。 溶瘤病毒是一类具有复制能力的肿瘤杀伤型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治学有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领导干部学习理论也要有这三种境界。”学习理论的这三种境界是层层递进的,为我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