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媒体中大

  • 【中国新闻网】中大队员跨“粤”守“沪”:全力投入核酸检测

    “在上海抗疫时,每天核酸检测的工作量都比较大。现在有分两班和三班倒,不同支援点每天接收的标本数量不一致,几乎每天都在做工作调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分子诊断科副主任技师马将军说到,“我们在进行自我调节,基本可以适应这边的核酸检测工作。” 4月3日,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部署,广东省派出300名医护人员...

  • 【南方日报】获奖总数25项居全省第一 中大新工科爆发“奖力”!

    4月15日,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3个奖种中,广东高校表现突出,获奖项目占总数超八成;19所高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86项,占获奖项目总数近五成,充分展现了推动科技创新的高校作为。 27所高校斩获148项大奖 广东高校成绩出色,获奖总数多、参与率高,27所高校共斩获14...

  • 【人民日报】孙逸仙纪念医院“大白们”:让党徽在抗疫最前线熠熠生辉

    面对疫情复杂的紧迫形势,一场与病毒赛跑的战“疫”在广州拉开序幕!4月8日晚至4月14日,接到上级核酸采样支援任务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短时间内火速集结,派出多批医务工作者近1800人次,组成应急核酸采样医疗队,赴广州各区支援大规模核酸采样工作。关键时刻医院党委发出倡议,党支部充分发挥组织力,党员带头...

  • 【南方日报】广东援沪核酸检测队已完成检测138.8万管,疫情不退 我们不走

    4月3日,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部署,广东省派出300名“精兵强将”支援上海核酸检测工作。这支队伍的队员平均年龄34岁,副高以上职称有48人。 抵沪次日,上海正好启动新一轮全市范围核酸筛查。“我们来得正逢其时。”广东省支援上海核酸检测队领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科副主任黄彬介绍,截至4月12日24时,这支...

  • 【南方日报】中山大学团队精准筛选“种子”细胞,助力重大疾病治疗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血管病、糖尿病、帕金森病等难治性疾病患者不断增多。干细胞作为一种可以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细胞,具有修复组织功能和再生器官的能力,被称为“种子”细胞。基于干细胞的这一特性,以干细胞为核心的再生医学,为重大难治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

  • 【广州日报】陈秋燕教授:鼻咽癌康复期 注意这些问题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科陈秋燕教授指出,鼻咽癌抗癌治疗结束后,患者在康复期要注意以下问题: 饮食方面:要清淡饮食,选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果、奶类和大豆制品,适量肉类、蛋奶类,适量补充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红肉及动物肝、动物血等。 注意口腔卫生,用细软毛刷、含氟牙膏刷牙,...

  • 【广州日报】孙逸仙纪念医院梁群英护长就地上岗!她带领同行临时组队做核酸采样

    “看到小区群里召集不能返岗的医护人员就地抗疫,我第一时间报了名!”家住白云区管控区内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肿瘤放疗专科一区梁群英护长,自4月12日起就地上岗,作为小区核酸采样点的临时负责人,每天组织5-6名小区内不能返岗的医务人员开展核酸采样工作。 梁群英护长居住在白云区万科峰境,该区域在4月9日被划为...

  • 【人民日报】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守“沪”人,忙碌中自有一份充实!

    双线抗疫进行时! 作为在穗医疗机构,自广州新一轮疫情突发以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已经连续多日派出一千五百余人次前往社区支援核酸采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着“守护人民健康”的使命和担当。 而千里之外,该院支援上海核酸检测工作的三名技术骨干——分子诊断科副主任技师马将军、病理科主管技师黄马燕、检验科...

  • 【广州日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两对师生讲述:医者的使命

    面对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走高的现实,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力量,促进医患相互理解、相向而行,共同铸牢防癌治癌的“防线”?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广报G视频,联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辉瑞中国的公益支持下,推出《医者的使命》医学人文演讲视频。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徐瑞华教授和内科副主任王...

  • 【中国教育报】广州高校筑牢校园疫情防控网

    近日,广东省广州市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防控工作新进展。会上,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学明表示,高等院校实施封闭管理,学生非必要不离校,教职员工家校“两点一线”,加大核酸检测频次。 为与病毒“抢时间”,广州市多所高校开展校园全员核酸检测工作。4月8日晚,南方医科大学连夜组织全体师生员工,在校园...

  • 【中国新闻网】一线|致敬“火眼”实验室里的“幕后”战疫者们

    11日的上海,温度又往上爬了几度,三十多摄氏度的气温下,位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半夏路的浦东“火眼”实验室里,也有些热了。这个“火眼”实验室由7个负压硬气膜舱组成。现场看,一个个白色气膜“帐篷”之间的地板上,放着不少新搬来的空调。 “不眠不休” 广东省援沪医疗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黄彬,正在给队员们——来...

  • 【羊城晚报】同心抗疫,逸仙“大白”党员冲在前

    与病毒赛跑,4月8日晚至4月11日,接到上级核酸采样任务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短时间集结,派出医务工作者986人次组成应急核酸采样医疗队,赴广州各区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 4月11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派出195人核酸采样医疗队在海珠区核酸采样工作。“收到医疗队集结的通知,队员们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