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中大,山高水长。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希望中山大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一流湾区孕育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滋养一流湾区”,一流大学与一流湾区共生共荣。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为中山大学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的起点上,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扎根中国大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努力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更好发挥中山大学的作用,支撑大湾区人才、科技、产业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滋养国际一流湾区中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毛艳华教授

世纪中大,山高水长。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希望中山大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一流湾区孕育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滋养一流湾区”,一流大学与一流湾区共生共荣。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为中山大学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的起点上,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扎根中国大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努力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更好发挥中山大学的作用,支撑大湾区人才、科技、产业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滋养国际一流湾区中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重大国家战略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7年7月1日,在香港回归20周年庆典上,在习近平总书记见证下,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拉开了国家层面推动大湾区建设的帷幕。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大会议、重要场合对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2018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的讲话指出,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们立足全局和长远做出的重大谋划,也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决策。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开启了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篇章。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每个重大关键节点都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谋划、部署和推动。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2021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进行战略布局。综合考虑,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2021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致贺信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为深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部署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南沙重大战略性平台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平台的建设方案,为“一国两制”下香港、澳门长远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注入新动力,更好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十四五”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由依靠国际大循环为主转向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关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肩负着践行新发展理念时代先锋的重要使命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重任。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世界级的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全新定位:“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五年多来,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探索“一国两制”新实践等目标使命,坚持目标导向,围绕实现目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取得阶段性成效,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和集聚效应显著增强。2023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人民币,比2017年增长约3.8万亿元人民币;常住人口约8,683万人,比2017年增长约1,682万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中山大学伟人手创,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为中山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也提出了更多的担当要求。在新的起点上,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在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充分发挥中山大学作用,支撑大湾区人才、科技、产业和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香港和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出贡献,体现了中山大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时代担当精神,也是身处改革开放前沿地的中山大学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

二、国际一流湾区孕育世界一流大学

湾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代表着人类社会不同时代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从历史看,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伴随着世界级湾区成长,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伦敦港成为全球重要枢纽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成为具有全球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湾区,第三次工业革命成就了旧金山湾区。相应地,历次工业革命都成为新型大学产生的重要推动力,湾区经济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孕育了相应时代的世界一流大学。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日本东京湾区的东京大学,美国东海岸城市群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在旧金山湾区快速崛起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旧金山大学等世界著名高等学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经济合作到社会合作、从功能合作到制度合作,粤港澳从合作走向融合。优势互补的合作促进了区域分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日趋明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强,现代产业体系完备,对内对外经济联系紧密,是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走在前列的优势条件,正在拥抱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国际一流湾区的发展方向。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发展愿景与中山大学谋划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为中山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持久动力。国际一流湾区孕育世界一流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人们常说,旧金山湾区一流的创新生态成就了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旧金山大学等国际一流学府。近年来,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牵引,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形成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两点”、广深港和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两廊”的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建设了鹏城实验室和广州实验室、超5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6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最活跃的创新主体,粤港澳科技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活力持续释放,全球人才、科技、创业资本等优质要素在大湾区不断集聚。自2020年起“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评为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自2017年起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大湾区一流的创新生态有利于促进中山大学的科学研究、创新活动和人才培养,助力中山大学提升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能力,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增强基础研究能力,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到2025年实现3个“10%”,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到10%、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中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比重超过10%。广东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由2020年的3,479.9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4,802.6亿元,投入强度由2020年的3.14%提高到2023年的3.54%。良好的成果转化,能够为中山大学创新研究带来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和市场反馈。同时,广东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面向全球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建立高层次人才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实施博士、博士后人才专项支持计划,优化完善大湾区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高层次人才安居工程,为中山大学人才培养营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三、世界一流大学滋养国际一流湾区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山大学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机遇,新建深圳校区,按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标准布局新医科新工科新农科,在珠海校区布局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学科,在广州校区优化文理医工布局协调发展,形成“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和文理医工农融合发展的学科格局,具备了综合性、研究型和开放式的鲜明特色,人才培养能力、知识产出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对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需求的支撑作用日趋显现。2024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首次把中山大学列为排名全球第二位的“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的顶级大学机构(Top Organization),排名全球第一位的东京—横滨(日本)科技集群的顶级大学机构为东京大学,排名全球第六位的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旧金山科技集群的顶级大学机构为斯坦福大学。国际一流湾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辅相成,相互成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粤港澳大湾区要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世界一流大学是重要支撑。近年来,全球化结构转型、国内增长模式转换和人工智能技术革命等多重因素叠加交织,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加快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是中山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佳观照。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立足大湾区开放性、创新性、国际化和宜居宜业的特色与优势,积极探索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一体推进模式,深化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推动中山大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经济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多方面支撑一流湾区建设,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迈向高质量发展。

2024年10月14日,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在香港科学园正式揭牌成立

首先,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人才是第一资源。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对“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时代科技变革趋势,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交叉机制,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学科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衔接,大力培养具备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同时,面向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需要,加快改革人才引育机制体制,依托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探索设立境外引才服务工作站,大力培养引进一流领军人才。其次,打造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创新是第一动力。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鼓励教师开展科学前沿和“从0到1”的原创性研究,推动颠覆性创新。聚焦大湾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参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大湾区重大创新载体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技术攻关能力提升,协同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第三,服务新质生产力体系布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流大学的强校之路。一流大学作为科技突破策源地,肩负着推动新质生产力体系布局的重要使命。发挥中山大学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优势,加强与广东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协同合作,探索建立与行业领军企业深度绑定的产学研用平台,形成长期稳定的联合技术攻关机制,促进大学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助力大湾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后,持续探索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办学传统、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湾区精神,是推动中山大学创新发展的精神力量。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和澳门也正在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从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式现代化的接力探索和显著成就中深刻把握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依据,加快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承担起解决中国问题、分享中国发展、贡献中国方案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中山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活力

下一篇:走进古典世界 传承文明精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