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文苑

首页 > 师生文苑 > 正文

赵立彬:孙中山与中山大学

稿件来源:世纪杂志 作者:赵立彬 李兴国 张文苑 编辑:吴立坚 审核:孙耀斌 发布日期:2025-04-01 阅读量:

在中国大陆,以人物命名的大学很少,而由伟人亲手创办、并以伟人名字冠名,从而将一位世纪伟人与一所大学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当数中山大学。秉持“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 ,孙中山于1924年亲手创办了广东大学。1926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今天,中山大学已发展成为蜚声中外的著名学府、华南地区的第一名校。孙中山与中山大学的不解之缘,在现代中国的教育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重要篇章。

01

博济缘结 康园情深

中山大学的创办已有百年历史,孙中山与今日中山大学的渊缘却更早且深。1886年,孙中山在广州博济医院附设的医学班以“逸仙”之名求学,虽然在博济习医的时间仅有一年,却奠定了他后来专业学习和关心时政的良好基础。他的同学后来回忆孙中山此时的学习生活时说:“先生年少聪明过人,记忆力极强,无事不言不笑,有事则议论滔滔。九流三教,皆可共语;竹床瓦枕,安然就寝;珍馐藜藿,甘之如饴。此其特异之性也。” 博济医院的医学班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西医教育,也是今天中山大学医学教育的源头之一。博济医院历经发展,后成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今更名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在广州,原有一所外人举办的基督教学校——岭南学堂,早期称格致书院,1918年改为岭南大学,坐落于省城河南(今广州市海珠区),校园被称作“康乐园”。孙中山曾经三度莅临,与师生亲切见面。第一次是1912年5月7日,孙中山应邀到岭南学堂,在康乐园中的马丁堂发表了“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第二次是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宋庆龄应邀访问岭南大学,在著名的怀士堂发表演讲,其中讲到“我劝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后来这句话经中山大学中文系商承祚授教题写,被镌刻在怀士堂的正门上方。第三次是1924年5月,岭南大学举行史坚如烈士纪念雕像揭幕仪式暨纪念黄花岗起义十三周年纪念会,纪念会前夕的5月1日,孙中山参加岭南大学举办的公宴,发表演说,勉励青年学生“为国家服务, 为社会服务”。1922年6月陈炯明部发动叛乱时,宋庆龄还曾在康乐园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的官邸短暂避难。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岭南大学的文、理科并入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也迁入原岭南大学校址。孙中山生前一定没有想到,他所重视、喜爱的岭南大学校园,最终成为自己亲手创办的中山大学的永久校园,岭南大学也成为今日中山大学的办学渊源之一。孙中山在岭南大学的三次演讲,特别是在怀士堂勉励学生“立志做大事”的教诲,也成为今天中山大学精神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亲手擘画 立业开基

孙中山认为“人才之盛衰,风俗之淳靡,实关教化。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以强” 。举办一所高水平的大学,一直是孙中山的夙愿。1920年1月孙中山曾陈请广州军政府政务会议,拨款30万元,补助在法国建立“中国大学”;1920年3月孙中山在上海接见学生代表时,对当时拟议中“西南大学”的筹建,表示热情的支持,并主张校址设在广州。但是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理想都未能顺利实现。

1924年,在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的背景下,孙中山为培养革命人才,决定创办一文一武两所学校,“武”学校即为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文”学校便是广东大学。就在确立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一大”闭幕后的第四天,1924年2月4日,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名义,令将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法科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合并,改为“国立广东大学”,派邹鲁为筹备主任;2月9日,又令广东省省长廖仲恺转饬三校,遵照帅令合并,一切用人、行政权力,悉归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

在孙中山的指令下,广东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前后聘请了35名筹备委员,包括当时国共两党的重要政治人物(如李大钊、廖仲恺)、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如蒋梦麟、许崇清)、社会贤达(如熊希龄、杨杏佛),以及当时在大元帅府、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任职的一些要员。筹备委员会先后通过了有关办校的规程、合并办法、经费筹措、教师待遇、招生等决议案。1924年6月,孙中山批准了三校合并改为广东大学等有关章程、办法,任命邹鲁为广东大学校长。

在筹备成立广东大学之际,孙中山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军事环境和极为艰难的经济条件。尽管如此,他对于广东大学还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怀,竭尽办法筹措经费,先后批准邹鲁呈请将广东省城及各县“筵席捐”永远作为教育经费,批准《国立广东大学劝捐章程》;命令大元帅大本营财政部长叶恭绰、广东省长廖仲恺将广东士敏土厂(即水泥厂)所得余利拨归广东大学作为经费,命令两广盐运使邓泽如将广东省河盐税部分拨充广东大学学校经费,命令各军政机关广东各县田赋附加地方警学等费除扣除原有费用外,其余一律拨归广东大学使用。孙中山对广东大学的校舍建设也十分关心,命令番禺学宫原驻军队撤出,改做大学新生宿舍。

1924年8月,国立广东大学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本科拟设文、法、理、农、工五科,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设立文科和理科,文科设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史学、哲学四个系,理科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地质五个系;以原广东法科大学为基础设立法科,设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三个系;以原广东农业专门学校为基础设立农科,设农学和林学两部;因国内新制高级中学未达到相当数额及程度,暂设预科,招收预科学生。在孙中山的亲手擘画和大力支持下,一座新的华南高等学府巍然屹立于珠江之畔。

03

亲书校训 寄望维殷

国立广东大学一边筹备,原来几所学校的教学一边不间断进行,同时向新组建的广东大学迅速过渡。1924年6月10日起,广东大学预科新生招考开始报名,当年计划文科招收120名,理科、工科、农科、法科各招收100名,共计520名,而报考人数达到1548人,实际录取372人,后又于8月底补录79人。这一年首次预科招生试题中,“国文”科之作文题为两项:(1)粤汉铁路筑成于中国之影响;(2)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之特性及其融合方法。可以看出,这些问题既体现了广东大学成立之初的办学方向,即为革命培养学以致用的建设人才,也体现了孙中山对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崇高理想和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1924年6月21日,举行了国立广东大学校长邹鲁就职典礼,同时举行师范、法学、农学三院毕业生的毕业典礼。孙中山委托大元帅府总参议胡汉民参加典礼,并以大元帅的名义,向毕业生致训词。训词为: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1924年11月11日,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正式成立典礼,当日孙中山因忙于北上准备事宜,未能亲临学校,再次特派胡汉民为代表,在典礼上致辞祝贺。为表达对广东大学正式成立的祝贺,表达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孙中山亲笔书写了训词:国立广东大学成立训词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孙 文

这十字训词,出自儒家经典《礼记·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语。孙中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作为有机统一体,赋予新的意义,强调要广泛、严谨地学习和思考,明辨真理,把握方向,然后认真地、脚踏实地地把学到的知识贯彻到自己的实践中去。

在广东大学组建的过程中,孙中山对师生给予了充分的关怀,他多次到校举行演讲,充分体现了对这所学校的重视和对青年学生的期望。从1924年1月底至8月,孙中山到校演讲三民主义,共讲了16次,计《民族主义》6讲、《民权主义》6讲、《民生主义》4讲,这是孙中山关于三民主义最系统、最详尽的阐述和宣讲,经其本人审定后,结集出版为《三民主义》一书。《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也是孙中山在其遗嘱中特别提到的文献之一。1924年11月,为谋国家之统一与建设,孙中山接受发动北京政变的直系进步将领冯玉祥的邀请,毅然北上,以定国是,行前于11月3日视察黄埔军校,向师生作辞行演说,勉励“文学生”和“武学生”为革命作牺牲,广东大学师生五百余人到场聆听了教诲。

04

英名垂世 遗泽余芳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广东大学师生悲痛异常。为了表达继承中山遗志、继续努力奋斗和缅怀伟人之意,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强烈呼吁,将“国立广东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以表达对革命领袖和创校者的纪念。1925年3月24日《广州民国日报》刊载《改广大为中山大学之提议》,指出“先生虽死,主义犹存”。为顺应这一呼声,1926年8月17日,原陆海军大元帅府改组而来的广州国民政府发布命令,正式宣布将“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1月5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议决,同意将中山大学的英文名称定为“Sun Yatsen University ”。

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胜利,1926年起,国内设立了多所中山大学。广州的国立中山大学改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国立武昌大学等6所学校合并为国立第二中山大学,杭州创办了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南京以国立东南大学等9所学校为基础组建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此外还有河南中山大学、南昌中山大学、上海中山大学、安徽中山大学、兰州中山大学和西安中山大学等。这表达了国民政府和民众对于孙中山的怀念之情,但也造成了一定的混淆,1928年春,国民政府大学院确定其他各校取消中山大学名义,唯以广州原有的国立第一中山大学恢复国立中山大学校名。

物换星移。1949年,随着广州的解放,孙中山手创的中山大学回到了人民手中。中山大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弘扬孙中山“振兴中华”“天下为公”的精神,校务日新,人才辈出。1951年,中山大学许崇清校长、冯乃超副校长致电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为表达对中山先生的纪念,学校决定自该年起,将中山大学校庆日改为孙中山先生的诞辰日(11月12日)。宋庆龄副主席收到电文后,欣然复函:欣悉你校改以中山先生诞辰为校庆日,此实深具纪念意义。尚希继承中山先生之革命精神,在毛主席之英明领导下,加强抗美援朝运动,大力教育培养建设人材,为建设富强美好的新中国而斗争。

从此,中山大学校庆日定为11月12日。1952年,原中山大学与岭南大学等校相关专业合并,校址迁入康乐园。1953年11月12日,中山大学举行二十九周年校庆时,“孙中山先生纪念室”在中山大学东南区马利诺堂内开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建立的第一家孙中山纪念机构,后升格为“中山大学孙中山纪念馆”。1972年,宋庆龄副主席应中山大学之请,为孙中山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伟人手创,山高水长。百年来,孙中山亲笔题写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成为中山大学恪守不渝的办学理念和治学传统;孙中山亲撰的毕业训词,至今仍在学校每年的毕业典礼上诵读。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uwicWcQ5dmxLdfL5WwuSw


中大新闻
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