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我校教师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斩获3项全国奖

稿件来源:教务部 编辑:王冬梅 审核:孙耀斌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冯伟仪)8月18-22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现场决赛在浙江大学举行。经过激烈角逐,我校教师团队荣获2项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喜创中大历年最佳战绩!


杜宇老师(左二)领奖

陈晓丹老师(左二)领奖

包童老师获奖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是经教育部批准,唯一一项纳入《教育部直属单位三评一竞赛保留项目清单》的高校教师教学竞赛。本届大赛以“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为主题,紧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主题,深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助力“四新”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大赛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精心打造高校教师教学创新标杆展示与交流平台。

本次大赛自2022年10月启动以来,共有来自全国32个赛区1194所高校83224名教师参加校赛,23088名教师参加省赛,1701名教师(含团队成员)参加全国赛,其中有239门课程的898位教师入围全国赛现场评审。参赛内容涵盖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教学设计创新汇报及现场专家评委提问交流等。我校选手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省级获奖10项,国家级获奖3项,充分体现了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成绩。

学校将继续持续推动教学创新,搭建更多优质的教学交流平台,革新教育教学理念,推广优秀教学成果,激励教师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推动我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做出贡献!

获奖教师关于创新的感悟

大气科学学院 杜宇:

通过本次比赛,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学创新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体验的重要性和挑战。在课程设计中,我不断探索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内容变得生动易懂,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如何让课堂充满互动和思辨。通过《动力气象学》“五化五促”的创新思路,我们致力于化解学生对公式理论的畏难情绪,引导学生在课程中深入思考,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数理科学思维。国赛获奖是对我们教学创新努力的肯定,也是鞭策,未来我将更加注重学生反馈,倾听需求,探索更灵活、贴近学生的创新教学方法,继续不断挑战自我,不断拓展教学创新的边界,与同行们共同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模式。

光华口腔医学院 陈晓丹:

从思考如何上好一节课,到如何上好一门课,深深体会到双师使命的任重道远;和全国各地非常优秀的才俊们同台竞技,期间聆听了教育专家们精彩纷呈的报告,也更明确了今后在教学赛道上的努力方向。在此首先感谢中大和光华的优越的平台,感谢在这漫长的备赛过程中一直支持、指导我们团队的每一位领导老师!

教师是立教之本,创新是兴教之源。而创新,正是本次大赛的主题。当前数字化浪潮飞速迭代,倒逼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方向。目前,以chat GPT为代表的AI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和探索。面对这样的变革期,我们既要抓住机遇,充分拓展数字空间,创生新的互动形式,实现泛在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同时又要谨慎应对挑战,警惕由此涉及的学生管理与评价、知识产权与道德伦理、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的“路径依赖”等方面的问题。此外,教育数字化同样倒逼师资数字化升级,因此,对于我们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这“有法”与“无定法”之间,便是创新的过程;从“无定法”到“得法”,需要我们超前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比赛虽然结束了,但创新教学,我们将永远在路上。

生态学院 包童:

参加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是一段美妙、充实的经历。能够在最高水平的竞赛平台展示自己,并向来自各个高校不同专业的优秀老师学习最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是一次绝佳的提升自我的机会。感谢团队成员一起努力,共同打造《古生物学》课程,也感谢在我成长过程中所有帮助过我的优秀教师。“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比赛不是终点,而是追求完美的重新起航;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充分发挥创新思维,锤炼授课艺术,全心全意为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文稿终审:教务部 陈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