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记者朱嘉豪 李建平)7月9日,《自然》杂志(Nature)在线发表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王雪华、刘进教授团队主导的最新研究成果。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腔诱导自发双光子辐射方案,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与单光子辐射强度相当的自发双光子辐射,研发出保真度高达99.4%的按需触发式新型微纳量子纠缠光源。这一成果为新一代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以及功能化光量子信息处理芯片的构建提供了关键支撑。在量子世界里,一对光子能像...
中山大学新闻网讯 (通讯员梁剑开)免疫治疗正在深刻而且根本性地改写恶性肿瘤治疗的历史。但是,临床数据显示仅20~40%患者对PD1抗体治疗有反应,而真正能实现肿瘤完全缓解的肿瘤病人约占5%。因此,建立一种高效、作用持久的新型抗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仍然是目前抗肿瘤治疗领域中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7月3日,中山医学院颜光美教授梁剑开副教授团队研究发现溶瘤病毒M1感染可显著提升肿瘤微环境中IL-18受体的表达,但配体IL-18...
中山大学新闻网讯(通讯员王金凯)7月1日,中山医学院王金凯教授课题组与美国的费城儿童医院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研究论文。该论文开发了m6A-isoSC-seq技术,利用单细胞牛津纳米孔长读长测序,通过APOBEC1-YTH诱导的C-to-U突变率来测量m6A的修饰水平,首次实现了单细胞分辨率下全长转录本的m6A修饰图谱绘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RNA的加工过程调控m6A的形成,外显子接头复合物(EJC)会抑...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张力、方文峰团队在《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全球首个获批用于肺癌的TROP2抗体偶联药物(ADC)芦康沙妥珠单抗在肺癌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肺癌是目前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第一的癌症,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病例的80%~85%。对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尽管靶向EGFR突变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带来了显著的初始疗效,但大多数患者最终都会产生耐药性...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康峻鸣)近日,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刘建波团队首次实现了氮-单氟甲基酰胺的通用性合成。反应以AgF为氟源,通过亚胺的连续酰化和氟化,将酰氯直接转化为相应的N-CH2F酰胺,同时保留了起始原料羧酸和胺的手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研究发现,通过调节反应温度和加料顺序,实现了四大类型反应(烷基亚胺+芳基酰氯、烷基亚胺+烷基酰氯、芳基亚胺+芳基...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曹应姣)6月25日,中山医学院曹应姣副教授团队与合作团队,通过研究首次揭示法尼醇受体(FXR)在Tfh细胞中的关键作用及其通过调控胆固醇代谢影响免疫应答的机制,并提出了一种非激素、低毒性的SLE全新治疗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以抗核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和慢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疾病,当前SLE的主要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与生物制剂...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科研团队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一项研究成果,发现一种蛋白质分子是EB病毒感染细胞的“通用钥匙”,有望为新型EB病毒疫苗研发提供高效靶点。EB病毒是一种常见的人类疱疹病毒,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并且是鼻咽癌的主要致病因素。EB病毒主要感染B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既往研究显示,EB病毒感染B淋巴细胞主要依靠两个关键受体作为“钥匙”开门,但对EB病毒如何感染上皮细胞的原理一直不明确。传统观...
中大新闻网讯(康峻鸣)器官移植中心何晓顺、郭志勇教授团队联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邝栋明教授团队通过分析正常肝、HBV相关肝硬化和ACLF的组织转录组测序和组织原位染色数据,确定肝细胞焦亡是HBV相关ACLF患者病肝组织中主要的细胞死亡模式,并证实该过程是由于HBV复燃再激活的肝细胞中MHC-I的缺失激活的细胞毒性NK细胞所介导。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肝病学》(Hepatology)机制上,团队发现是NK细胞通过穿孔素/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