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刘文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唐亚梅教授团队牵头完成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对于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在血管内治疗达到血管再通后,进一步采用动脉内阿替普酶溶栓,能显著提高患者预后功能。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唐亚梅教授团队正在查房对于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卒中,机械取栓等血管内治疗当前已成为标准治疗手段,能快速开通堵塞的大血管...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玉琦) 溶瘤病毒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策略,能够选择性感染并杀伤肿瘤细胞,同时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展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在这一过程中,病毒受体作为介导病毒入侵的关键分子,不仅决定病毒的组织嗜性和感染效率,也深刻影响溶瘤病毒疗法的靶向性与总体抗肿瘤效应。近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颜光美梁剑开团队在该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研究通过膜蛋白CRISPR-Cas9筛选系统,首次鉴定G蛋白偶联受...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唐艳丽)近日,张清炯教授、申煌煊研究员团队首次报道TRIM49抗原(重组蛋白)基因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P(arRP)的新致病基因,并系统阐释了其通过调控ULK1介导的自噬通路,影响RPE细胞吞噬功能的新机制,为RP及其他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尖端科学》(Advanced Science)。研究团队通过对两个RP家系进行基因测序,并结合大样本对照分析,锁定TRIM49为候选基因...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陈裕霞)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罗乐教授团队在锂-6超冷费米气体中,精确测量并证实了p波费什巴赫共振中由自旋-轨道作用导致的偶极分裂反转现象,9月22日,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s Review Letters)。超冷原子的量子散射是原子物理的前沿研究领域。与各向同性的s波不同,携带轨道角动量的p波散射呈各向异性,是冷原子体系中实现拓扑量子物态的关键因素。然而,精确测量p波共...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姜鑫)日前,附属第五医院实验研究部黄曦教授研究开发了一种创新的可吸入式基因递送系统,为治疗癌症肺转移和防止复发提供了一种全新、高效且安全的免疫治疗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图:CARmRNA@aCD206 sEVs的制备及作用机制示意图(图片来源: Nature Communications)癌症转移和复发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肺部是最常见的转移靶器官。尽管CAR-T细胞疗法...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龙伟旺)9月21日,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志刚副教授团队联合中石油勘探院西北分院、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艾米利亚大学,在大型逆冲地震破裂终止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学领域的国际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准确评估活动断层的潜在破裂长度和震级至关重要,因此确定地震破裂终止机制十分关键。然而,大型逆冲地震的破裂往...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康峻鸣)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第五大常见肿瘤,也是肿瘤相关死亡第三大病因。我国是肝癌大国,统计资料显示,全球50%以上新发和死亡HCC发生在中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肝轴对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尽管已经有一些研究揭示肠道菌群影响HCC疾病进展,但其机制研究仍不完善。肠道菌群是否能够易位并定植于肝脏中,在肿瘤局部发挥作用?其机制又是什么?近日...
中大新闻网讯(记者李建平)9月28日,“中山大学极地”号返航广州,圆满完成2025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本次考察由自然资源部批准、中山大学牵头组织,来自13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8位师生联合开展北冰洋气-冰-海环境立体综合观测试验以及冰站、大洋站位调查,有力提升了我国极地多手段立体协同观测能力,加深了对北极变化背景下海冰-水文-化学-生态作用过程的认识,促进了极地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科考人员使用光谱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