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唐亚梅教授团队新研究提出卒中治疗优化方案

稿件来源:新华社、孙逸仙纪念医院 编辑:吴立坚 审核:孙耀斌 审定:黄艳 阅读量:

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刘文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唐亚梅教授团队牵头完成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对于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在血管内治疗达到血管再通后,进一步采用动脉内阿替普酶溶栓,能显著提高患者预后功能。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

唐亚梅教授团队正在查房

对于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卒中,机械取栓等血管内治疗当前已成为标准治疗手段,能快速开通堵塞的大血管,恢复血流。然而,据研究团队介绍,临床实践中,一个棘手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医生:即便大血管成功再通,仍有超过50%的患者会因微循环障碍导致的“无复流”现象,遗留肢体活动障碍、语言功能受损等严重功能残疾。

如何在大血管再通后,进一步提升脑组织微循环灌注,改善患者预后?为此,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脑科学中心学科带头人唐亚梅教授联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神经内科刘亚杰教授牵头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PEARL研究。该研究共纳入324例发病24小时内血管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分为动脉内溶栓组(标准药物治疗联合动脉内阿替普酶溶栓)和对照组(仅接受标准药物治疗)。结果显示,动脉内溶栓组90天的良好预后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90天全因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唐亚梅表示,该研究证实发病24小时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成功再通后,动脉内阿替普酶溶栓可安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结局,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治疗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