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鲍亮)近日,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古生物团队在中生代鞘翅目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团队对缅甸北部白垩纪琥珀生物群中的腐食类甲虫进行鉴定分析,确定了一新属种Gryzmalia wukong Bao, Bao et Alekseev, 2022(“格氏悟空甲”),并对其古生态意义进行了讨论。
伪细颈虫科(Polyphaga: Aderidae) (俗称puppet beetle),现存约50属1000种,除南极洲外,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大陆。现生伪细颈虫科甲虫食性与栖息生境多样性高,但仍缺乏全面数据;根据现有记录,部分类群成虫栖息于阔叶被子植物灌木丛,幼虫生活在树皮、落叶等腐殖质聚集层。伪细颈虫科化石记录稀少,具有详细分类学描述和有效鉴定的化石记录之前仅见于波罗的海琥珀(始新世,距今约4400万年)。
G. wukong是该科迄今最早的化石记录,距今约9900万年。较伪细颈虫科其他属种,G. wukong具有如下显著特征:(1)鞘翅上单列排布的软毛;(2)后股节内侧较为稀疏,细且长的刚毛;(3)清晰可见的1-2腹节缝合线(见图1)。
图1. Gryzmalia wukong Bao, Bao et Alekseev, 2022(“格氏悟空甲”)显微成像及结构复原图
与现生亲缘属种相比,G. wukong在形态上并无太大差异,可以推测此类甲虫的生活环境与习性自白垩纪以来相对稳定。值得注意的是,现生属Euglenes与G. wukong系统学关系较为密切,主营腐食生活,对化石种的古生态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研究发现进一步丰富了缅甸琥珀森林里腐生甲虫的多样性,体现出此时的生态系统已取得进一步发展。
本研究成果在Cretaceous Research期刊发表,中山大学生态学院硕士研究生鲍亮为第一作者,生态学院助理教授包童为通讯作者。该研究由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生物地质与国家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共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