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章智琦)1月2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赵继军副主任医师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杨克礼教授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刘博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Cyclical palmitoylation regulates TLR9 signalling and systemic autoimmunity in mice”的重要研究成果,首次从棕榈酰化循环调控的角度揭示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典型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尤其影响育龄期女性。Toll样受体(TLRs),尤其是TLR7和TLR9,被认为与SLE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Toll样受体7(TLR7)和Toll样受体9(TLR9)通过分别识别自身RNA和自身DNA启动I型干扰素(IFN)产生,促进抗自身核酸抗体形成。它们虽然表现出相似的组织表达,参与相似的信号通路,但在SLE发病中的调控作用似乎相反。
现有研究数据显示,TLR7主要驱动SLE疾病进展,但TLR9调控SLE的机制更为复杂。例如,TLR9蛋白缺失的SLE模型小鼠表现出更严重的肾炎,而缺失配体结合能力的突变体TLR9却能延缓SLE模型小鼠的肾炎进展并使其生存获益,这些差异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该研究首次从棕榈酰化循环调控的角度揭示了导致上述差异的具体机制,进一步证实TLR9信号通路在SLE发病中的作用,并探索了抑制PPT1在治疗SLE中的潜在临床价值,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为第一作者单位,赵继军副主任医师为该研究的最后通讯作者。赵继军副主任医师和杨克礼教授合作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倪海为该研究的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3650-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