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唐玲珑、陈鋆、赵现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唐玲珑主任医师完成的鼻咽癌选择性上半颈部照射的全国多中心研究,将第七版AJCC分期系统分期为T1-4N0-1M0期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配至颈淋巴结阴性侧上颈部照射组和全颈部照射组,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生存率相似,但上半颈部照射组患者具有较少的放疗毒性及更好的生活质量。
近日,该成果发表在Lancet Oncology上。马骏教授、唐玲珑主任医师、周冠群副主任医师、陈磊副主任医师为共同通讯作者,唐玲珑主任医师、黄成龙博士、张宁主任医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蒋伟(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吴奕珊医生为共同第一作者。
鼻咽癌作为华南地区高发病种,其发病率在华南部分地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0倍以上,严重威胁华南地区人民的生命健康。鼻咽癌颈部淋巴转移发生率高,既往推荐全颈部预防照射,放疗相关毒性大,其中2年内甲减发生率高达40%。
马骏教授、唐玲珑主任医师团队一直致力于鼻咽癌个体化颈部照射技术的研究,2009年提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遵循一定的规律:即先转移至上颈部引流区,再转移至下颈部引流区,跃级跳跃转移极少;此外,淋巴结转移遵循同侧转移,极少发生一侧颈部转移至对侧颈部,并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对鼻咽癌颈淋巴结阴性侧采用选择性上颈照射也可以取得与全颈照射相似的生存率。
在此基础上,马骏教授于2016年开展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的3期临床试验,比较了鼻咽癌颈淋巴结阴性侧选择性上颈照射对比全颈照射的临床结果。
这项研究入组第七版AJCC分期系统分期为T1-4N0-1M0期的鼻咽癌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颈淋巴结阴性侧上颈部照射组和全颈部照射组。给予原发灶和肿大的咽后淋巴结70Gy的总剂量,给予受侵的颈部淋巴结66-70Gy的总剂量,给予高危肿瘤靶区60-62Gy的总剂量,给予低危肿瘤靶区54-56Gy的总剂量;共照射30-33次,每周5次。主要终点是意向性治疗人群的无区域复发生存 率。
鼻咽癌预防照射范围示意图
A:对照组: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均行全颈部预防照射
B:试验组: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双侧颈部行上半颈部照射
C:试验组:单侧淋巴结转移(红色区域),淋巴结阴性侧行上半颈部照射
共入组446例患者,中位随访53个月。3年无淋巴结复发生存率在上颈部照射组和全颈部照射组相似(97.7% vs 96.3%,P = 0.85,见下图),非劣效性检验表明上颈部照射组的生存率不差于全颈部照射组。
半颈照射组与全颈照射组生存曲线比较
(两组的颈部复发率、总生存率、远处转移率及局部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
两组间的急性放射相关毒副反应相似,但上颈部照射组晚期毒性的发生率比全颈部照射组低(见下表),包括任何级别的甲状腺功能减退(30% vs 39%)、皮肤毒性(14% vs 25%)、吞咽困难(17% vs 32%)、颈部组织损伤(23% vs 40%)。
半颈照射组与全颈照射组急性毒性及远期毒性比较
该研究提出了鼻咽癌个体化颈部照射技术:即对于早期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颈部预防照射范围只需要包括双侧上半颈(环状软骨以上),避免了下半颈部的照射,对于单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颈部淋巴结结阴性侧预防照射只需要包括该侧上半颈部。该照射技术减少了下颈部皮肤、器官、食管、甲状腺等重要器官的照射体积,明显减少甲减、吞咽困难、颈部组织损伤等放疗后遗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将使70%的鼻咽癌患者获益,今后有望改写临床鼻咽癌的治疗指南,造福广大患者。
论文链接: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2)00058-4/fulltext